寻根文学40年:重访杭州,新的文学活力孕育在当年回响中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4-11-29 14:44全网传播量12.2万
00:00
00:00

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张承志的《黑骏马》到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王安忆的《小鲍庄》、莫言的《红高粱》……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寻根”思潮,是当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章。

重游当年杭州会议开会的地方。左起:李庆西、黄育海、许子东、黄子平、陈晓明。陈力君副教授供图。

大众普遍认为,“寻根”源起1984年的杭州会议。40年过去,11月28日,韩少功、黄子平、李庆西、许子东、陈思和、黄育海、李杭育当年七位亲历者,与陈晓明、张清华、王尧、洪志纲等著名评论家,重游当年会议故地,并参与由《扬子江文学评论》杂志、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办的“‘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

今天重谈“寻根”的意义何在?当下的文学主体性如何建构?40年的“根”如何孕育新的嫩芽?大家在共同的回忆和梳理中,酝酿着新的道路。

40年前的新篇章

1984年12月,一群青年作家、评论家从各地奔赴杭州,在西湖边开了一周的会。

会议由《上海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西湖》三家共同主办,《上海文学》的茹志鹃主持。浙江文艺出版社来了两位年轻的编辑李庆西和黄育海,李杭育则作为杭州市文联的代表参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李陀、阿城、韩少功、郑万隆、陈思和、许子东、程德培、陈村、南帆等,共计30多人。

会议结束几个月后,31岁的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了短文《文学的“根”》,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甚至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主张发掘民族的乃至民间的传统文化,同时强调这种发掘必须是在现代思想的支配下去进行。

1985年春,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阐述寻根文学的立场。资料图

之后,阿城、郑万隆、李杭育等人也纷纷发文,“寻根”的旗帜迅速立了起来。

实际上,在杭州会议之前,已经有了一批“不一样”的创作。1983年,30岁的贾平凹写了《商州初录》,引人瞩目;1983年到1984年之间,李杭育推出《最后一个渔佬儿》为代表的“葛川江”系列;张承志发表了《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也横空出世。

这些作品引起了一批编辑和评论家的注意,他们意识到这些作品不同于当时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知青文学,“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杭州会议后,更多作家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指引,创作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杭州会议上,35岁的阿城说了好几个故事,极具寓言性,把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李陀每次听完,都兴奋地说,这是一篇好小说,快写出来。后来,阿城把这些故事写成了小说,这就是著名的《遍地风流》。

1984年12月,杭州会议参会人员合影。资料图。

茹志鹃之女、31岁的王安忆当时去徐州探亲,没来杭州,但她的《小鲍庄》与韩少功《爸爸爸》同于1985年发表。

30岁的莫言也受到了会议的邀请,他向学校请假失败,没能来参会。但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在1985年、1986年先后问世。

40年后的今天,莫言因故又没能来杭州。在视频中他说,没有当年的杭州会议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寻根文学。“我跟这两次会议都有缘,也都无缘。我想,这两次会议跟我们所有的新时代作家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共同见证、共同创造了这一段文学的历史。”

比莫言大一岁的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当时还在福建社科院工作,他从杂志上看到韩少功等人的“寻根宣言”,很受震动。他从《黑骏马》等作品出发,写了《文化冲突与文学张力》一文,用“巨大的历史精神跨度”描述“文化寻根”。

1985年春天,一个文学的大转折到来了。

40年后重返的意义

杭州会议看上去是一次偶然,但背后是多重必然的交叉。许子东说。

当时国外文艺西风东渐,对中国文学带来新鲜的刺激。加西亚·马尔克斯刚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加上《百年孤独》中译本出版,让他一时间成为集体偶像。参加杭州会议的青年作家,大多又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在他们身上,土和洋、城和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带来了新的生活感受,成为了创作的资源。

《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这群人寻觅着自己的文学道路,也认识到中国文学应该回归本土。蔡翔回忆,当年大家不约而同谈到“文化”这个关键词。只是,北京作家谈的最多的是北方文化,韩少功谈楚文化,李杭育则谈吴越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很重视,核心话题是现代主义。”

可见,40年前就奠定了“寻根”是求变,是创新——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说:“‘寻根’不仅命名了上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潮流,更在时间和空间上内在地修正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构造。”

在这个意义上,这次的工作坊是对于“寻根”的寻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指出,应该把汪曾祺、陆文夫、冯骥才等人看作寻根文学的前身,从社会史背景、从那个年代的文化精神看寻根文学。这次工作坊的关键词“主体性建构”,恰恰指向“寻根”出现的意义。寻根思潮的出现,让作家们通过文学破茧成蝶,找到新的主体性建构。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的新书《“新时期文学”口述史》今年刚出版,他采访了众多作家、评论家,其中不乏当年杭州会议的在场人士。王尧指出,当时各种思潮共存、冲突,没有这一复杂的文化空间,就不会产生杭州会议和寻根思潮。当下中国文化的主题性建构,也一定在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在与世界对话中产生。40年以后,重提杭州会议和寻根文学,不仅仅是谈文学史,也是在直面当代思想史。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洪治纲提到,今天很多年轻人开始研究“后寻根文学”,其中就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书写,特别是苏绣、茶叶等特定文化意向的书写,包括王安忆《天香》。近年来,又形成了关于地方性知识的再书写,且越来越多的作家投入其中,“很多作品明显地延续了寻根文学的内在地方性文化的脉络。”

在这一意义上,“寻根”的意义延伸到今天、延伸到我们脚下,延伸到未来的路上。正如李敬泽说,距韩少功《文学的“根”》发表已近40年,大地与根性、文化与传统,何谓中国和何以中国,在当下时代的宏大主题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思想者的洞见、勇气和力量。

洞见、勇气和力量从何而来?韩少功说,中国这块土地上,钱穆先生的话来说,文字历数千年不变。所以,我们的文化传承树大根深,有丰富的遗存。

工作坊的现场,有很多浙大的年轻学子席地而坐旁听。《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提醒,今天的讨论,是通过复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现场,以一次“寻根”,带回当时的激情,召唤出年轻一代文学创作和研究者的思想动能,激发新的文学活力,为他们日后的创作、研究寻找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寻根文学”40周年再聚首,韩少功许子东等畅谈当年杭州往事
120余位中外作家学者探讨“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
山水画的第一口奶喝什么?“课图山水”丛书新书在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