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市井
生活的剧情
黄昏的街巷
美丽的布景……
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
台上黄梅调声起,唱出古道悠扬的徽风皖韵。品味用黄梅调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安庆这座城最地道的“文化味”,是“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之旅中必要体验的一部分。
黄梅戏是安庆的脉络、灵魂,徽班从这里出发,辗转进京,融南腔北调于一炉,孕育了国粹京剧。
在安庆这座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之城,处处可听黄梅声声,悠扬满城。路边拉住个小娃娃也能唱上两句,这是刻在安庆人骨子里的黄梅调。肥沃的戏曲土壤孕育出来严凤英、韩再芬等黄梅戏领军人物。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均来自安庆。石牌古镇留下“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的佳话。
岁月流转
朗朗上口的曲调流转着岁月,黄梅声声与江水滔滔遥相呼应。黄梅声声是安庆这座城的氛围,它在不断向年轻人释放自己的魅力。在安庆市大观区可以体验黄梅戏文化艺术,可以喝咖啡、看展览,或装扮成戏曲人物拍照,出门就是再芬黄梅公馆,还可以去听一出原汁原味的黄梅戏。
从小舞台到大舞台,从个人情感到文化传承,安庆与黄梅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安庆市宜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鲁岚:因为我是学黄梅戏的,而且黄梅戏也是安庆的一个代表,所以要用这样的戏曲力量来推广我们的旅游。黄梅戏好唱,它的旋律很流畅,咬字就是普通话,大家都听得懂。
新旧交替
黄梅戏是安庆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安庆这座城的灵魂。漫步长江边感受黄梅调中以最早上岸的三姑娘为代表的渔民上岸转产创业的艰辛,跟随经典戏剧《天仙配》感受传奇故事,追求爱情乘风破浪……这座城市中处处可见黄梅戏的元素,因为它早已与安庆这座城市的人和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了属于安庆人的幸福密码。
任何戏曲剧种想要长盛不衰,都需要守正创新。
安庆市按照“新戏”与“老戏”并重、“大戏”与“小戏”并重的思路,采取“新创一批、改编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坚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促进黄梅戏艺术创作迈向“高峰”。近5年来,安庆市新创、复排各类剧目200多部。
经贸交流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2024年9月至10月,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节的举办,不仅擦亮了安庆的文化名片,也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的落地,为安庆带来了“真金白银”。
开幕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早在1992年,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在经贸洽谈中商品交易总额突破6亿元,其中现货交易占一半以上,达36631万元;对外经贸洽谈共签订意向、协议、合同项目26项,引进外资达3997万美元。
2021年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签约项目达100个,总投资额达515.5亿元;安庆全市待游客6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9.6%和23.5%。
2021年,安庆还借助“黄梅戏”金字招牌,举办了第一届“唱黄梅 兴安庆”圆桌会议,迄今已举办三届。
第一届“唱黄梅 兴安庆”圆桌会议
如果说经济是城市的体格,那么黄梅戏就是安庆的灵魂。更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让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文化经济的“双面绣”,必将为安庆的发展积累起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成就这座江边城市独特的气质。
图片来源:《一座黄梅城单帧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