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年代,火红的记忆,杭钢之火没有熄灭,它永远燃烧在每个热爱它的人们心窝里。”昨天,潮新闻客户端发布了《杭州曾经的大厂》报道(杭州曾经的大厂|那些年在杭钢的奋斗和热血,是他们的芳华)杭钢篇后,有读者这样留言。老杭州人李萌芽则联系上记者,提供了自己的老照片,“杭钢的记忆热火朝天,我也来讲讲我们杭丝联。”他说,那些年在杭丝联奋斗的日子,永生难忘。那个80年代,杭丝联的厂徽一别,别人都要高看一眼,那是一种荣耀,“找对象都很好找” 。
在杭州这座秀美的城市,曾有着深厚的工业底蕴。杭钢、杭氧、杭丝联……它们对很多老底子的杭州人来说,是不可磨灭的“印记”。从辉煌到困境,再到转型重生,映照了工业的起伏、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
“从23岁进杭丝联一直到现在,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李萌芽带我们走近了杭州大厂的第二站——杭丝联。
李萌芽(右一)在厂部大楼拍的老照片 受访者供图
“铁饭碗”的荣耀
杭州人李萌芽今年66岁,现任杭丝联166文创园物业经理。他戴了一顶黑色鸭舌帽,透露出几分精干。
“不用导航,丝联166,师傅都知道的,我8点半就上班了,你来好了。”李萌芽在电话里爽快地说。
受访者供图
抵达文化创意园区,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女工雕塑,在冬日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李萌芽说,这些雕塑的原型是原杭丝联工厂中的优秀女劳模,她们有的高举着梭子,有的细心捏着丝线,有的甚至戴着厚重的眼镜,“这体现了那个时代杭州大厂女工的风采和活力。”
文创园内 方力 摄
我们在文创园里逛了逛,因为是上午,天气清冷,人流还不多。
“看到锯齿状的屋顶了吗,那是我们的厂房样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计,因为我们是当时国内丝绸行业的领军企业。”李萌芽的语气里带着骄傲。
“杭丝联”的建厂历程,是一幅边基建边招工边培训边投产,展现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前辈们艰苦卓绝奋斗的壮丽画卷。1956年,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在位于大运河畔的拱宸桥工业区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内第一家集制丝、丝织、印染于一体的大型联合企业。
李萌芽 方力 摄
李萌芽1981年进厂时,厂里有6000名职工,60%是女工,生产区占地350亩,过一条马路就是生活区,占地150亩。
“真的大,什么都大,都齐全,就是个小社会。”李萌芽说,职工的伢儿从托儿所到小学中学一站式教育,厂里还有医院、电影院、3个食堂。冬天有24小时供应热水的澡堂,夏天有专属的棒冰汽水,光光这些小福利,都能让人艳羡不已。
“我们一家都有工作,我妈妈就是杭丝联的女工,在当时是很骄傲的身份。”李萌芽从部队退伍分配到了妈妈同一个单位,意味着也捧上了一只有保障的“铁饭碗”。
受访者供图
他记得报到那天的阳光无比灿烂,因为路途遥远,一大早他猛踩自行车40分钟,才从当时的下城区赶到拱墅区上班,难掩激动。
第一个月,他高高兴兴拿到了38.5元工资,还有额外的2元米贴。
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开始了他徐徐升起的人生篇章。
大厂开“卷”
“我没有下车间,而是很快进了组织科,做人事、党务工作。”李萌芽聪明灵活,工作积极,给他介绍对象的人络绎不绝。他看上了同厂的优秀女工,没两年就结婚有了孩子。
他说,当时住房紧张,厂里的双职工无房户要看排名,才可以申请一间十七八平方米的宿舍房子结婚。
受访者供图
“我家条件还可以,自己有房子,在家里简单摆了几桌酒,结婚第二天,我们就跑到北京旅游。”李萌芽从进厂那刻开始,内心就涌动着一种稳稳的幸福。
日子本可以按部就班过下去,但看着越来越多名校的小年轻纷纷进厂,他坐不住了:“大厂是个高起点,要真正站稳脚跟,得有文凭。”他开始在厂里的夜校上课,学文化知识,考文凭、考职称……整整十年,他都在边工作边带孩子以及繁重的学习中度过,乃至于现在“我时常做梦都在焦灼地抄笔记,怕没记下来,考试没通过”。
受访者供图
李萌芽说,身处“大厂”,氛围大体是积极向上的,学徒工要学技术,老师傅则忙传帮带……那时,工人们的至高目标是八级技工,而李萌芽心中的追求是评职称、提干部……“我们厂里有工程师楼,这是厂里专门给人才盖的房子。”
“到了90年代,我正式成长为厂里的中层干部,一个月工资涨到了700块,和很多工人拉开了差距。后来还享受到了厂里的福利分房,就是现在的和睦新村。”
不过,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作为国企的杭丝联,逐渐变得不堪竞争,负担沉重。
到了2000年左右,李萌芽明显感受到了衰落的气息,“我做这块工作很清楚,从原来城市青年打破头都要来的地方,慢慢只能招到一些农民工人。工作三班倒,每日没夜,这样的工作强度,加上日渐稀薄的收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了。”
他看到厂里很多有头脑胆子大的人下了海,有的人去广州批发衣服到红太阳广场(现在的武林广场)摆地摊。再后来,大部分职工买断工龄,自谋出路。
“很心酸啊,那时我们两个才42岁,孩子还小,以后生活怎么办……”经历一番痛苦的心路历程,李萌芽的老婆找到一份社区工作。他自己想过做协警、保安,后来还是选择了留下。陪着厂子一起在市场沉浮,从破产重组到转型改造,他再也没有离开。
如今,他还住在福利房里,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风景和时光的印记,心中百感交集:一代人的青春已逝。
转型蝶变
36岁的杭州人王华,是李萌芽现在的同事。那时候,他的爷爷也在杭丝联一样的大厂杭钢工作,去厂里吃食堂、喝杭钢汽水成了他美好的童年回忆。
然而,时代更迭。如果说李萌芽们的青春和热血成就了工业巨头,那么年轻的王华们正在见证现代续篇。
2007年起,杭丝联启动创新转型,打造了“丝联166”文化创意产业园。杭丝联的丝织车间及部分附属建筑得以保留下来,既保存了一段工业历史,更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杭丝联的旧址丽水路166号(现在是金华南路189号),也逐渐成为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地标。
受访者供图
在2万平方米的丝联166文创园里,错落有致的锯齿状屋顶和纵横交错的管道映入眼帘,砂轮机、巨型排风扇、老式缫丝机等历史遗迹,静静诉说着曾经的工业辉煌。
如今这里汇聚了各式各样的旗袍店、丝绸店、婚纱摄影、婚礼策划、伴手礼等。老厂房的原始风貌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仿佛历史与现代的交汇。“晚上和双休日人气比较高,不少年轻游客、做服装的人来园区打卡拍照。”王华的主要工作,是运营文创园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服务目前入驻的90家企业,一方面做好对外宣传。他说,这些文艺气息的小店,不仅为杭丝联带来新的活力,也让这片曾经被遗忘的老厂房重新焕发光彩。
这个11月,就有大学生团队来园区“人文行走”。同学们被工业特色浓厚的蜜桃西餐厅吸引,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甚至伸手触摸那台巨型通风机,仿佛穿越回了这片厂房几十年前的繁忙景象,人们在这里辛勤工作,热情洋溢。让人不禁感慨,这种独特的时空交错感,正是丝联166文创园吸引年轻人的魅力所在。
杭州迈入新冬,一年也走到了岁末。此时,我们总会想起过往,也会期待未来。
你有关于曾经杭州大厂的老照片和故事吗?
欢迎来潮新闻留言,我们会挑出其中50位读者,送出2025年灵隐祈福年历一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