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账号截图
70万、80万、90万、100万……视频博主“羊毛月”的掉粉数,还在持续增长中。
因为发布了一则疑似嘲讽年轻人找工作难的视频,“羊毛月”捅了马蜂窝,在年轻人群体中犯了众怒,也让他之前积累的“路人缘”大打折扣。取关、发视频回击,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抗议。
“我刷10条,有8条都是秋招,0 offer,什么北大博士、武大硕士找不着工作,然后在抖音上说段子,或者是回宿舍了,分享自己今天的面试经历,说着说着就哭了。”在发布的视频中,“羊毛月”还称,“‘00后’不是要整顿职场吗?怎么职场都进不去呢?进不去你怎么整顿呢?” 羊毛月发视频道歉,但依然没有平息风波,网络上年轻人对他的声讨还在继续,且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但相比于“羊毛月”的戏谑,年轻人的声讨,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理性与文明,更多是摆事实和讲道理。
网红翻车年年有,今年显得尤其多,甚至还有人将今年称之为“网红翻车元年”,“羊毛月”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梳理网红翻车的案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病根都是,被流量捧上神坛后,双脚就离地了。一离地就容易自以为是,拎不清自己的位置,进而做出越轨失序的事,可能还不自知。这也应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虚假摆拍、造谣传谣、虚假宣传、人设崩塌、敲诈勒索,都不过是这一病根的“外显病症”。羊毛月的外显病症是,“不食人间烟火”或者说“何不食肉糜”。
“羊毛月”说,他面对严肃话题,采用了非常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伤害到了大家的感情。大家为什么会被伤害?是他看不见年轻人的不易和困难,将自己的幸运凌驾于他人的不幸之上,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现在他成为众矢之的,被年轻人反复凝视与审判,一点都不冤枉。
年轻人对“羊毛月”愤怒,不仅是他的“不恰当表达”,更是因为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精英视角”的傲慢、“嘴上说帮忙,内心是鄙夷”的伪善,“一切向流量看”“怎么有流量怎么说”的行为逻辑,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内核。“未经他人事,莫论他人非”,显然,这话“羊毛月”没有听进去,他没有换位思考,更没有推己及人。年轻人也不求所有人都能与他们共情共鸣,但请别来伤口上撒盐。“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事不要做,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底线所在。
年轻人就业,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结构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羊毛月”主动来招惹,就属于递靶子,是典型的撞枪口上了。也别怪年轻人拿他当“出气筒”。
对于社会而言,“羊毛月”塌房与否不是该关心的重点,他毕竟是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不能被“口水战”的表象所迷惑,而忽视了真问题。
及时捕捉年轻人的情绪变化,看到年轻人的实际困难,为年轻人就业“纾难解困”,多方面关心关爱年轻人,想方设法、设身处地温暖年轻人的心,集全社会之力,为年轻人帮一把、扶一程,才是重中之重。这帮的不只是年轻人,也是全社会,更是我们自己。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命运与共”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世界固然是有“参差”的,认知也是有“高低”的,但人心之间,不应该有“距离”。只有怀揣平等的善意,保持起码的温情与敬意,才能换来真正的“温柔相待”,反之,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沦为流量和算法的“提线木偶”,终究会反噬自己。不知道道歉的“羊毛月”,对此有没有开悟,但愿他不是为了利益被迫妥协。
合理正常的反击过后,年轻人也不必与“羊毛月”纠缠,更不必因此而更加焦虑迷茫。要有“杀不死的,终究使我更加强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劲儿,冲破现实的“桎梏”,才是最漂亮的“反击”。具体到方法论上,前一阵子网络上爆火的九字箴言或许能给年轻人带来一些启发:“走暗路、进窄门、耕瘦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