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老式手推理发器,一间老旧的理发铺,他也许不是最新潮的理发师,但绝对是海盐人最熟悉的,他就是一辈子给人理发的海盐本土“Tony老师”——吴金生。
吴金生理发店开在武原街道蒋家桥社区城市花园小区西侧河边。铺面很小,因此很不起眼,但每天顾客不停。走进只有10余平方米的店内,老式理发椅、老式理发器、刮刀布……老派模样让人仿佛回到了30年前,满满浓郁的老时光味道。
初冬的海盐,周末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下,老店内已有好几位顾客在等候。市民邹先寿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在这个看似“简陋”的理发店里,顾客不仅能理发,还能体验到许多传统理发的“绝活”,如刮胡子、修面等。
用小毛刷沾上香皂泡沫扫过面部,一把小刀沿着脸颊、嘴唇四周将胡须刮干净……“老吴手艺好,懂我的需求,我9年前从福建来海盐做生意,头发一直都是交给他来打理的。”邹先寿说,尽管周边新潮的理发店很多,但他仍习惯找老吴。
今年75岁吴金生,虽然已经到古稀之年,但身板硬朗,手脚麻利,理发、刮须的力度掌握有度。一个人一间店,理发这行坚持了56年。
其实,吴金生的理发手艺是子承父业。15岁时,他跟着父亲学理发。上世纪六十年代,理发店大都是国营的,为了有份稳定的工作,1968年,吴金生进入了海盐饮服公司,成了国营理发店第一代理发师。“那时候男士发型比较简单,女士发型多。80年代开始赶时髦,‘长波浪’‘披肩长发’‘菊花式’流行。其实时尚也是一个轮回,像‘长波浪’这几年又很流行。”吴金生说。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吴金生会去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先进的理发技艺和发型,并购置各种理发的书籍。妻子王丽华是吴金生最早的一批顾客。“跟他讲什么都听得懂,我要的效果他都能心领神会,非常满意。我们结婚时候的发型也是他亲手理的。”王丽华说。
1990年吴金生考取了嘉兴市二级理发师(女式)技术职称
1979年的理发劵
吴金生说,在他这里,根据发型难度,理一次发收20至25元,已经近10年没涨过价了。记者看到,店内常客多数是中老年人,但也不乏有年轻面孔被这份老手艺吸引,成为回头客。吴金生总是耐心倾听,与顾客充分沟通,从而形成共识。在吴金生看来,双向奔赴才是最好的。“曾有一名顾客来店里染发,对自己的需求描述不清,于是网上找了一个类似的图片给我参考,但是图片中的颜色明显偏黄,不太适合她。我建议她染稍微深色一些的颜色,染发完成后,顾客直呼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吴金生说,好的理发师并不单纯追求能听懂顾客的话,还要站在顾客的角度去理解需求,站在理发师的角度给出专业建议,这种双向奔赴出来的效果才会最好。
在理发这个行业一干就是56年,为广大顾客所称道,这让他感到自豪。
“80年代,海盐建设秦山核电站,那时候来自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外国人很多,我店里的这块‘生意兴隆’的牌匾也是其中一个因为理发认识的日本朋友送的。”吴金生说。
随着时代发展,2000年,吴金生离开了国营理发店。工友们分散到四面八方,自谋职业。他也发挥特长,开了这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现在,“坚守”成了吴金生守店的动力。“快过年的时候,每天早上六七点开始,老顾客就来排队了。谁喜欢修面,谁喜欢修胡子,顾客的喜好我都记得了。还有些人从嘉兴老远赶来的,很有感情,趁现在身体好,为大家多做点。”吴金生说。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顶着漂漂亮亮的发型,笑着走出我的理发店。”吴金生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