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戏从温州来,走进清华园 瑞安新版越剧《琵琶记》二次进京

    潮新闻 记者 沈爱群2024-11-24 04:47全网传播量1万
    00:00
    00:00

    11月23日晚,瑞安新版越剧《琵琶记》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登台亮相,参加“戏曲进校园——2024校园戏曲节”汇演,为首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瑞安新版越剧《琵琶记》宣传册(局部)

    这也是瑞安越剧团《琵琶记》新编改版以来,第二次进京演出了。去年7月18日,该剧曾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参加夏季演出季“百戏中华——国家非遗戏曲剧种展演”。

    温州是南戏故里。《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承载着瑞安文化记忆。此前,作为“戏从温州来”2024全国院线巡演暨对外交流活动的剧目之一,11月20日晚瑞安新版越剧《琵琶记》走进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赢得满堂彩。

    据了解,继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演出成功后,新版越剧《琵琶记》剧组已马不停蹄赶往安徽,准备11月25日在合肥的演出。

    作为600多岁的老戏新唱,潮新闻记者昨晚在现场观演后,最大的体会有两点:一是新版越剧《琵琶记》串起了温州南戏的悠久历史韵味,二是契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与艺术张力。


    新清华学堂大厅,《琵琶记》宣传海报

    《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由元末明初剧作家高则诚创作,被誉为“南戏之祖”。自其问世以来,《琵琶记》已经有超过四十种不同戏剧形式的演出版本。新时期,这部经典作品如何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昨晚在新清华学堂的舞台上,瑞安越剧团给出了答案。

    新版越剧《琵琶记》共8幕、2小时的容量。几段“瑞安鼓词”,巧妙地将8幕戏串成了一个整体,让观众在“出戏”和“入戏”的来回“穿越”中,沉浸式体验了温州南戏的魅力。

    昨晚看戏的,不乏对温州有一定了解的老戏迷。散场时记者听到两个老戏迷在讨论:“没想到,瑞安鼓词铿锵有力,还蛮好听的。”从这点上说,新版越剧《琵琶记》让观众记住了“瑞安鼓词”,这是瑞安越剧团的成功。

    瑞安鼓词又名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2006年5月,该曲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越剧团新版越剧《琵琶记》,既是对元末明初剧作家高则诚剧本的改编,也让高则诚在剧中以“鼓词人”的形象出现,再现瑞安人对这位剧作家跨越时代的崇高敬意。


    剧中高则诚形象

    高明,字则诚,元末明初瑞安人。他历时三年,将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成《琵琶记》,上继宋元南戏,下开明清传奇,被誉为南戏的最高峰,是南戏发展史里的里程碑。

    昨晚的新版越剧《琵琶记》,串起全剧的几段“瑞安鼓词”表演中,陈子蜜饰演的高则诚与戴华君饰演的鼓词人搭档,一说唱一伴奏,让观众对“瑞安鼓词”的印象极其深刻。

    再来说说这部剧的创新与艺术张力。

    全剧采用了双层式舞台架构。上层表现剧作家的创作背景及瑞安鼓词艺人的演唱情境,就是记者前面提到的“瑞安鼓词”部分;下层则表现了主人公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这种创新的舞台设计,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也更好地展现了剧中的情感冲突和戏剧张力。

    新清华学堂演出前,演员给观众签名

    现场音乐、舞美、灯光设计,都糅入了现代元素,牢牢地吊住了年轻人的“胃口”。音乐方面,全剧将中国戏曲传统乐器与现代交响乐等音乐元素相融合,创造了一种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舞美,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舞台背景和道具,极其简洁:几丛芦苇,就是一幕戏的背景;一截长长的枯枝,也可铺张成剧情发生的地点;两张椅凳、一张案几,更可以是丞相府的书房。而这样的场景,伴随着舞台上灯光的明暗和暖色、冷色调变,可以在同样的场合演变出不同的情感冲突。

    而这,恰恰也是被现场年轻观众认可的“节奏感挺强”了。

    全剧一幕幕下来,融合了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矛盾冲突集中,节奏张弛相济,仿佛让现场观众在看一部电影——情节高潮迭起,全程没有尿点。

    将冲突放大到极致并在舞台上呈现,也是新版越剧《琵琶记》让年轻人喜欢的艺术感染力之一。

    且拎两个场景出来说说。

    《琵琶记》场景之一

    当新科状元蔡伯喈与相府千金牛素云拜堂成亲那一刻,身穿红色喜服的蔡伯喈与牛素云慢慢步入洞房,而舞台中央出现的则是全身素服的糟糠之妻赵五娘双手抱着琵琶缓缓走上来——这一刻,怎不令人心颤、心碎?

    全剧接近尾声时,赵五娘“描容上京”,因饥荒而活活饿死的公公婆婆乞丐样画像出现在相府书房,一直内心挣扎的蔡伯喈明白自己成了不孝不义的负心人时,一句痛彻心扉的呐喊“爹啊娘呀,都回不去了!”——这样的戏剧冲突,怎不令人心酸?

    舞台上紧接着“回不去”的场景,是“瑞安鼓词”高则诚的说唱与点评:“我本也想写个团圆的结局,可是‘回不去了’!原来破镜是很难重圆的呀。”至此,观众们又是会心一笑,引发现代情感共鸣。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大胆改编,让新版越剧《琵琶记》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而这,也是瑞安新版越剧《琵琶记》的生命力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