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着儿子一起,踏入那条名为河坊街的古老巷陌的。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温柔地洒落在杭州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里,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时光的画卷上轻轻勾勒出的一抹温暖的色彩。而河坊街,无疑是这一抹色彩中最亮眼的一笔。
河坊街原名旬宣街、竹斋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是南宋时期宋高宗行宫与临安府治之间的通行要道。历代政府“修旧如旧”,精心维护,使其成为“宋韵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成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似乎每一步都能踏出岁月的回响。暧暧的阳光,透过古老的屋檐,斑驳地照在地上,与石板路上的光影交错,构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沿街望去,两旁店铺林立,建筑古色古香,木质的门楣上挂着红灯笼,随风摇曳,映照着一张张或好奇、或怀旧的脸庞。这情景,让人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句:“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我们去的那天并非节庆日,但街上人群熙来攘往。不时有身穿仿制宋代服饰的男男女女,或在街上漫步,或摆出各种Pose拍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问,都是从附近店里租来“过把瘾”的。看着他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真实的宋朝。
街边上多的是各种特色小吃,似乎连空气中也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孙奶奶葱包烩、方老大面茄汁拌川、臭豆腐、竹筒饭、油墩子、冰激凌鸡蛋仔、橘饼、冰糖葫芦、糍粑糕、烤串……令人目不暇接,馋涎欲滴。儿子兴奋地穿行其中,伸长脖子四处张望,看到自己喜欢的,脚步就迈不动了。当然,难得光顾一次,只要儿子喜欢,我都尽量满足他的口腹之欲。
行走间,忽听笛声悠扬。循声找去,原是一个卖竹笛的摊点。摊主为招揽生意,不时吹上一两曲,引来众人围观。我本不缺笛子,但身临其境,忍不住对眼前这些竹制的精灵动了心。我把各种曲调的笛子试吹一遍,最后买下一支F调的。就在我试吹的时候,一位十来岁的小女孩拉着她年轻的妈妈站在旁边观看。我刚收好笛子要走,这位妈妈拦住我说,她女儿听着这么好听的乐器,也想学习,请我给她挑选一支好吹的。我挑来挑去,最后给她选了一支C调竹笛。这支笛子短小,吹起来不费劲,适合初学的孩子练习。拿着到手的笛子,母女俩高兴而去。我想,如果她是真爱的话,假以时日,这位女孩会让人刮目相看的。如果她再穿着宋服,在这河坊街上深情款款地来上一曲,绝对是人们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
随着人流,不经意间走进一间仿古老屋,里面有一口供人参观的古井。儿子停下脚步,指着那口古井说:“宋朝人是不是都在这井里打水吃?”我笑着说,当然啦,那时没有自来水,全靠人工取水。而且这样的水井还只是城里人才用得上的,若在山里,怕是没有这么好的水井。别说是宋朝,爸爸小时候打水的井,还是建在山坡上,井沿都是泥土、杂草呢。
我走近古井,俯下身来,凝视着那幽深的井底,仿佛能听见岁月低语,感受到那份沉淀了千年的宁静与深邃。
河坊街。视觉中国。
继续前行,路边一个挂满气球,散发着雾气的门洞吸引了我们。穿过门洞,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热闹的地下商场。商场内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堆堆五彩斑斓的形似珍珠的颗粒。一位服务员热情地吆喝着,鼓动进店游客“找名字,戴好运”。就是在一大堆珠子中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那几颗,搭配着其它珠子串成手镯戴在手上,以求吉祥如意。虽知这是商家促销套路,但为让儿子开心,我鼓励他一起挑选。一个名字分列在三颗珠子上(单名2颗),自然做不了一个手镯,一直挑了26颗才够,每颗5元,一串就要130元。不能不说这商家的头脑还真是灵光!
忽然想到儿子一位比较要好的女同学马上就要过生日,索性也给她挑了一串。儿子亲自挑选,给她带去同学的情谊,也带去一份来自河坊街的祝福和惊喜。
从地下商场出来,我们慢慢转悠,时走时停,最后来到了南宋御街的遗址上。这里曾是南宋皇城的中心地带,如今虽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踩在沉甸甸的石板路上,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依然让人心生敬畏。
儿子好奇地问,什么叫御街?我说是当年皇帝上朝走的官道。
他接着问:“宋朝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望着他疑惑的眼神,我心中五味杂陈。我知道,以儿子的认知水平,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去描绘那个时代的状貌。我只能告诉他,这些都是遗址,不是原来的样子,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那个叫做宋朝的时代韵味。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此时的河坊街,又换上了一副新的面孔。灯火阑珊处,各色灯笼逐一亮起,将整条街道装点得如梦似幻。人群越聚越多,或结伴而行,或独自漫步。美好在延续,欢乐不散场。我知道,夜幕下的河坊街,又将别有一番风味。
儿子说:“今天很开心!”
问他何故开心,他笑而不答。我的理解,孩子嘛,玩了好玩的,吃了好吃的,自然就开心。
成年人是很难简单以开不开心来形容的,说感慨或许更为合适。我感慨,在那个政权风雨飘摇的朝代,为什么创造了如此璀璨的文化?我感慨,为什么历经千年至今余音缭绕让人怀想?我更感慨,智慧的杭州人,真是个懂得珍惜祖国文化瑰宝的群体,否则怎么能将“宋韵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得那么完美?
不知是谁说过:“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温暖的记忆。”在河坊街的每一步行走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2024年11月21日于杭州
作者简介:廖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财经观察等作品17部,策划、主编各类图书12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
hzliaoyi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