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山水风景、花鸟、仕女、民俗……在南昌市丰和南大道520号,坐落着一座鼎状建筑,其中馆藏了多种风格、题材的瓷板画作品。他们以瓷器作画纸,经料笔勾勒、描绘,多次加色和高温烧制,让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画跃然“瓷”上。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瓷板画发源于里弄,植根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历经六代传承,是南昌乃至江西的文化符号和靓丽名片。
源于里弄 兴于南昌
慈孝文化跃然“瓷”上
瓷板画又叫瓷上肖像画,是在白胎瓷板上使用颜料进行手工绘画,再经高温多次烧制而成的。因采用的是特殊瓷用颜料,经高温烧制后,瓷板画不仅画面效果栩栩如生,且永不褪色,耐潮湿可永久保存。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非遗瓷板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邹武介绍,瓷板画源自景德镇。1915年,瓷板画第三代传承人梁兑石在南昌中山路开设丽泽轩瓷庄,从景德镇购进大量白胎瓷,按照顾客要求绘制人物肖像和粉彩瓷器,瓷板画的实用功能更加凸显。从此,瓷板画与南昌得以正式“结缘”。该瓷庄还一度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瓷器商行。
在南昌,这种来自景德镇的瓷上艺术与当地慈孝文化相遇,便掀起了瓷板肖像画的发展热潮。在邹武看来,瓷板画是慈孝文化在瓷板上的生动体现,是当时慈孝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南昌十分流行给家中长辈画幅瓷上肖像画,以表达孝悌之心,并供后人纪念。”他介绍,胜利路、中山路和象山路等繁华路段曾分布有上百家瓷像店。丽泽轩瓷庄也培养了一批瓷像艺人。在20世纪20年代,该瓷庄售卖的瓷上肖像画受到了不少东南亚华人的喜爱,瓷板画还借此走出了国门。
九宫格定位、鱼鳞点子笔法……经过油与水的交替、纸与瓷的转化,瓷板画凭借一套与众不同的肖像画绘制技法,在南昌赢得了市场,填补了中国绘画艺术“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肖像画种类。之后,南昌瓷像合作小组、南昌市瓷像工艺合作社、南昌工艺美术厂等相继组建,瓷板画也逐渐由作坊发展为专业型规模化创作产业。
百年发展 薪火相传
转向艺术探索之路
然而,瓷板画的发展之旅,并非一路坦途。邹武介绍,上世纪90年代,随着摄影和电脑打印技术的飞跃发展,主要以照片为摹本绘制的瓷板画受到剧烈冲击,实用价值被大大削弱,发展渐入低谷。
看着街上一家家瓷像店陆续关闭,不少瓷画艺人转行另谋他业,邹武迷茫过,但最终选择了坚持——对他而言,瓷板画早已从谋生手段变成热爱的事业,传统技艺也需要传承坚守。
邹武生于瓷板画世家。18岁时,他便开始在南昌市工艺美术厂做学徒。这期间,邹武仍记得自己初见瓷板画第六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杰及其瓷板画作品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与惊艳。那时,邹武主要以帮人绘制瓷板画作为生计,而冯杰吸收借鉴西方绘画风格绘制出的作品带着一种油画的厚重感,向他展示了瓷板画艺术性的一面。
“原来瓷板画还能这样画?”这惊鸿一瞥就此烙印邹武心间。后来,他拜冯杰为师,进行瓷板画的艺术探索。在冯杰教导、指点下,面对电脑制版,电炉烧制瓷板像等工业化生产技术的横空出世,邹武并未气馁。而是不断精进技艺,其瓷上绘画的表现力逐渐丰富,艺术视野也日渐开阔,“每晚睡前都要看会儿书,从中了解西方绘画理念、手法,甚至是获取创作灵感”。从2007年开始,邹武的瓷板艺术肖像画便在各种艺术品高端展览会上崭露头角,连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