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说起太平猴魁,方继凡的眼神里总是闪着光亮。在举世闻名的黄山脚下,一个叫做“猴坑”的小山村里,灵秀山川造就了名茶“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叶是一种特殊的黄山柿大叶种茶,是绿茶中最大的茶叶,能达到七至八公分。成茶形状为两叶抱一芽,入杯冲泡后,站得直、立得稳,根根竖立在杯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代表性传承人、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笑着说道,“这就像一个男子汉站在杯子里面一样,我们说它是一种男子汉的茶。”每每说起太平猴魁,方继凡的眼神里总是闪着光亮。在举世闻名的黄山脚下,一个叫做“猴坑”的小山村里,灵秀山川造就了名茶“太平猴魁”。而在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里,却走出了一个茶文化传播大使——方继凡。
故事的开始是发现太平猴魁的好
2024年10月18日,对于方继凡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又多了一个特别的身份——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文化传播大使”。10月17日一早,方继凡从黄山出发到长沙南,从长沙转车到怀化后,再从怀化到吉首,辗转耗时近8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次他来湘西的目的,是受聘作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文化传播大使”,向全世界讲述太平猴魁,以及中国茶的故事。
方继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方继凡讲的茶文化故事,是从太平猴魁名字来历开始的。太平猴魁产在黄山区,就是原来的太平县,这一带以往是像野生林一样,猴子特别多。此外,因为这种茶叶比较粗壮,比其他茶叶更大,更魁梧,所以人们起名为太平猴魁。方继凡介绍,太平猴魁茶叶生长在300米以上的山区,最好的是海拔达500米到700米的地区。这里气候半阴半阳,日照时间低于40%,茶叶基本上是在银雾中生长。而且生产地的土壤是风化岩石的乌沙土,也适合茶叶生长。
太平猴魁茶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优质的自然条件下,太平猴魁的茶叶具有两叶抱一芽,叶片肥厚,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特征。茶汤也清澈透明,有兰花幽香。“我们当地有一种说法:好茶粗泡、粗茶细泡,就是好的太平猴魁,投茶量5克、10克,再加三分之一的水,冲泡后没有苦涩味,回甘比较好。” 方继凡说,太平猴魁耐泡,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兰香犹存,一杯好的猴魁,喝完让人回味不绝。
太平猴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故事的继续是把太平猴魁的好“带出去”
太平猴魁纵使千般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发展得并不顺畅。一方面由于历来产量少,太平猴魁一度仅作贡茶使用,普通家庭很难有机会喝到。另一方面还吃了“样貌的亏”,从外表看,太平猴魁不像其他绿茶那般“高颜值”,普通消费者不买账,销售情况一度不尽人意。方继凡说:“我最开始带着猴魁样品到北京销售,但因为叶大芽壮,猴魁竟被当作普通树叶甚至梅干菜。”作为土生土长的猴坑人,面对太平猴魁的发展困境,方继凡“一心求变”。一次偶然的机会,方继凡遇到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家王镇恒。“猴魁要走品牌发展之路。”一句建议让方继凡找到了发展的支撑点。
杯茶茶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92年,方继凡注册成立了猴坑茶业公司的前身——新明猴村茶场。他打出一连串“组合拳”:提升品质、稳定价格、做大品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年前这里的徽商靠着拼搏和吃苦耐劳而天下闻名,现在方继凡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茶是祖辈传下来的,一定要让家乡的名茶走出去。”
故事的远方是让技艺和文化更好地传承
为了让广大消费者都能喝得上正宗原产地产的茶,方继凡从不放松“手上功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代表性传承人,方继凡很在乎手工炒制的技艺。
方继凡在炒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作太平猴魁茶需要摊放、杀青、理条、烘焙等十余道工序。”方继凡说,其中杀青和理条步骤极为关键,杀青时要选用平口深底铁锅,锅体温度控制在150℃至180℃左右,每锅投叶量约50克,用手轻轻翻炒,边炒边抖。“太平猴魁一直坚持手工炒制。”
作为茶文化传播大使,方继凡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想法很坚定,“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研学等方式,带动年轻人传承制作工艺,了解太平猴魁的文化。我的目标是把猴坑村打造成‘中国名茶生态第一村’。”方继凡说,未来要积极推广茶旅融合,让更多的消费者来到猴坑村饮一杯猴魁,了解猴魁背后的历史文化。魁,在释义中有“居第一的”意思。方继凡质朴又伟大的心愿在于,通过一杯太平猴魁,让更多人感受中国茶文化“夺魁”魅力,中国茶居第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
唐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