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陈秋山与春晖中学校的故事

    潮新闻 共享联盟·上虞 通讯员 崔伟灿2024-11-20 06:44全网传播量220
    00:00
    00:00

    一段鲜为人知的春晖办校史,一个默默无闻的校主陈秋山。因为他的百般呵护,顽强坚持,与广大师生同心同德,春晖中学校自建办到公立前的30多年,虽然历经种种曲折磨难,却依然以卓越风采矗立在美丽的白马湖畔。

    通讯员 阮佳波 摄

    在12月2日春晖中学校创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刊发此文纪念陈秋山先生。并以崇敬的心情怀念陈春澜、王佐、经亨颐三位学校创立者,怀念夏丏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等一大批名师硕彦……

    百年春晖校,今日更辉煌。

    过继立嗣成传人

    说起陈秋山,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在小越同兴里陈春澜生平事迹陈列馆,进门左侧墙上暗红色的陈氏大墙门支世系表里,陈秋山的名字赫然在目。在廿三世陈春澜先生门下,可见其子陈樾(荫斋)、其孙陈炳耀(秋山)。

    如众人所知,陈春澜50岁那年,独子陈荫斋因病去世,因无婚娶没有留下子嗣,那其孙陈秋山又是怎么回事?

    陈秋山先生和夫人沈善因

    陈列馆右侧墙上陈春澜先生生平简表中,其中一栏“1894年(58岁)将申汉两地钱庄、货栈委任侄3人接办,返回家乡横山”寥寥几字,其实已为我们透露了事情的玄机。

    1886年,时年21岁的陈荫斋英年早逝,带给陈春澜的是深深悲戚。但历经百般磨难、有着异于常人坚毅品格的陈春澜,没有过多地沉沦于中年丧子之痛,而是一门心思专注于事业发展,以此来消弭心中的伤痛。陈荫斋过世后不久,便与虞籍金融家经元善、李济生等商议,在稳固货栈业的同时,转战钱庄业。经过精心筹备,1888年3月,与颜料商王磬泉合伙创办、占股七成的永丰钱庄顺利开业。由于经营得法,永丰钱庄规模越做越大,收益丰厚,名扬沪上钱业界。

    时过8年,已是一方巨富的陈春澜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更加心心念念家乡上虞。“知难知足……谋息肩。”他把在沪汉等地的货栈、钱庄全部交由三个侄子及其好友接办。在1894年,自己58岁这年,回到家乡上虞小越横山。

    正是年富力强的陈春澜从上海滩急流勇退,必然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现在回头来看,除了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回报桑梓造福乡里,还有一件大事急需要做,这就是庞大家业后继有人这件事关长远的大事。

    自从儿子病故后,事业接班人成了搁在陈春澜心里放不下的一块石头。当然,相关的准备早已进行。经过多年观察和考虑,陈春澜决定过继亲侄子陈桢(心斋)门下第二个儿子陈炳耀(秋山)为自己的孙子。陈秋山生于1889年,当时6岁,天资聪颖,生性敦厚。这年的一个良时吉日,陈春澜在横山的住所春记里喜气洋洋,亲朋满座,隆重的过继立嗣仪式上,膝下承欢的陈春澜满脸欣喜之色。自此,家族生命和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之后的日子,陈春澜亲自担当起抚育孙子健康成长的责任,倾情倾力培养陈秋山成为合格的接班人。陈秋山在祖父身边不仅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耳濡目染了祖父捐银万两修复溃堤、建办春晖学堂、兴办春泽垦牧股份公司等许多乐善好施、造福乡里的善行义举。祖父的种种美德,影响和感染着陈秋山成为一个有着开阔胸襟、仁爱情操、踏实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能够担当大任的继承人。

    遵循祖训办春晖

    1908年陈春澜在小越横山建办小学堂,圆了为家乡建校办学的心愿,并亲自给学校定名“春晖学堂”,表达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心声。时隔10年后的1919年,年已82岁的陈春澜为实现“拟办至中学程度为止”的夙愿,欣然接受王佐、经亨颐建办私立春晖中学的建议。这年的12月2日,他在横山家中“备筵相招”,与上虞各方贤达和至亲好友庆贺春晖中学校董事会成立。这天,也成为陈春澜人生中的又一高光时刻。校董们一致决议“是日为创立纪念日”,陈春澜为校主,推荐经亨颐为校长。春晖中学校形成了由校主、校董事会、校长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为保证长久稳定高质量地办好学校,陈春澜特立家训:“春晖中学校一定要不遗余力办好办下去,春晖中学校事务一定不得干预,春晖中学校发展一定要尽心尽力支持。”然而,就在学校开始规划之时,1920年2月14日,陈春澜带着未竟心愿溘然长逝,让人扼腕痛惜。

    1922年初,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春晖中学校已基本完工,初具规模,基本建设和置办教学设施耗资10多万元,已基本用尽当初《春晖中学校计划书》中所提“能有12万元就会圆满无缺”的经费。这样,学校还未开学就遇到了严重的经费问题。经亨颐校长在《呈校董会议案》中,对解决经费提出“如一定要保守‘春晖’二字……只有创立继承人继捐5万元,再免息借给本校20万元,仅以得息补常年费,不算本校基金”。否则,应改为“白马湖中学”。

    作为春晖中学校创立继承人、当时33岁的陈秋山面对学校困境,遵循祖训,勇于担责,想方设法筹取落实办校经费,确保学校正常开学和长久发展。陈秋山解决办校经费的来源,从春晖中学最早的校务主任、后任代理校长、也是最后一位主任校董章育文,在1955年写给当时春晖中学领导的信中,可知其来龙去脉。信中明确写道:1、闸北水电681.5万股,2、统益纱厂25万股,3、中一信托5000股,4、萧绍嵊10184股,共计各类有价证券七百多万股都在春晖中学名下。这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春晖中学公立前一直在以领取股息补充“常年费”的办校经费。从中可以看出作为新校主的陈秋山,在解决办校经费时考虑问题的长远和全面,保证学校能如老校主祖父陈春澜所愿,“长久稳定高质量办下去”。

    历史往往在不经意间被改写。春晖中学校正式动工前,还有过将建设校址从小越横山改变为驿亭白马湖畔的插曲。陈春澜先生在世时的原定方案,是把春晖中学建在家乡横山南麓,这样可与早年已建成的春晖学堂连成一片。

    通往春晖中学校的以前是一条煤屑路

    先生过世后,学校进入正式筹备阶段,考虑到横山地处偏僻,不宜长远发展,主任校董王佐和多数校董认为“应择交通较便之处为善”,“陈氏一方面亦主张此说,遂决议改易”。这样,春晖中学校的建设来到“四周环以湖水,与西斗门车站相去不过二里许,即距县治亦较横山为近,交通便利,最为相宜,而且山水清秀,风景甚佳……实为全邑胜境之冠”的白马湖畔。

    现在看来,正是因为继任校主陈秋山从大局出发,充分尊重学校董事会的决定,全力支持学校改址建设,春晖中学校才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也才有了朱自清《春晖一月》中的“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才有了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这样“心不似冬”的志趣,亦有了朱光潜的《无言之美》这篇文艺美学论文,以及丰子恺早期漫画的典型名作《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

    1928年,在已办初中部取得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更好满足学生学业需求,时任代理校长范寿康提议再办高中部,经校董会作出决议,陈秋山完全赞成,并一次拿出15万元用于继办高中部所需,使春晖中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完全中学。陈秋山接力祖父在春晖中学办校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学校也由此进入全盛时期。

    渡尽劫波今犹在

    如同“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一个学校的命运,无疑与国家命运更是密切相关。春晖中学校自建办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兵匪横行,外部形势的险恶不断冲击正常办学。

    1930年,代理校长范寿康及其他几位师生遭歹徒绑架索要巨额赎金,校务主任章育文临危受命与绑匪谈判。经多方艰难斡旋,由校董事会出资2万元,范寿康父亲凑足1万元,共计3万元才把落入魔掌的几人赎回救出。遭此劫难,范寿康、章育文惊魂未定,心力交瘁,双双辞职退养。

    这时,部分校董召开临时董事会商讨对策。会上,与会校董认为学校“保护乏人,自卫无能”,不如趁“提前放暑假”之机,宣告春晖中学校就此停办。并将这一意见以“私立春晖中学校”的名义,递交浙江省教育厅。主任校董王佐得悉这一情况,明确反对停办学校。鉴于自己年事已高,特别委托好友朱云台全权处理此事。朱云台受托立即赶赴上海向校主陈秋山汇报请示,并转达王佐及社会各方反对停办学校的意见。陈秋山听后心急如焚,脸色十分凝重,当即做出答复,“全权委托校董会,惟校董会之命是从”,并竭力主张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郑重委托朱云台务必把自己的这一办校主张,强调告知全体校董。在朱云台返回上虞、随后召开的校董事会上,多数校董按照陈秋山的办校主张,校董事会决议“继续开办,并请黄树滋先生为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春晖中学再度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不但有兵匪骚扰造成人心惶惶,更有日寇强占校舍、师生无校可归。在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在上海的陈秋山,在为公司应对外部危机殚精竭虑的同时,对春晖中学校更加念兹在兹,日夜牵挂。与全校师生同心同德,不惧强权、同仇敌忾,支持学校迁往虞南山区的泰岳寺继续办学,留下宝贵的火种,并一如既往在办学经费上给以坚定支持,从1937年到1945年这八年抗战期间,宝丰、五丰两家钱庄始终都有春晖中学和春晖学堂的账号,每月都有资金划拨。由于陈秋山的顽强坚持和全体师生齐心协力逢凶化吉,春晖中学校走出了最至暗的时刻。

    春晖中学校是有幸的。因了陈春澜、王佐、经亨颐,有了春晖中学校的破土而生。因了夏丏尊,云集了一批如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刘薰宇、刘叔琴等名师硕彦,成就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更因了陈秋山牢记祖训,坚定信念,从学校建办开始到学校公立前任校主的30多年里,不惧艰难曲折,自始至终高度负责,竭尽所能支持办校,春晖中学校纵然历经种种磨难,依然以卓越风采矗立在白马湖畔,赓续发展至今,成为百年名校。

    丰子恺先生漫画

    好人多福报。1975年,85岁高寿的陈秋山安详离世。

    我们有理由应该像记住春晖中学创立者陈春澜先生那样,记住他的后人——低调务实、默默无闻的“新校主”陈秋山先生。

    陈秋山不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