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千户万灯:“鄂西屋脊”下的光与梦

    潮新闻 统筹 应芳娟 策划 李凤姣 通讯员 张娅玲2024-11-17 14:16全网传播量2.1万
    00:00
    00:00
    01日前,清华大学等高校师生参加“千户万灯”实践活动,走进“鄂西屋脊”体验“灯”的意义。恰逢新中国75华诞,学生张杰存表示于实干中求知,于服务中明志。
    02今年4月11日至13日,钱海军携“千户万灯”服务走进湖北巴东县调研。8月底确定首期38名受益户名单,9月底开展改造。国庆假期,“追光吧·青年”活动成团,师生们跟随钱海军解开心中疑问。
    03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啸表示,在巴东山路行走,脚沾泥土,心无灰尘。志愿者们冒雨为独居老人改造照明,观察到村民因灯而改变生活态度,开始收拾房间,对生活充满希望。
    04钱海军表示,灯不仅是物件,更是情感传递和生活温暖。改造后村民家变得干净整洁,志愿者力量让“千户万灯”内涵更大。湖北民族大学学生向金贵、张杰存等积极参与,为改造贡献力量。
    05清华大学虞希亮表示,基层治理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千户万灯”照亮千户家。分享会上,师生代表等分享感受,强调基层政府前期摸排重要性。钱海军强调关注老百姓真正需要,呼吁更多人加入。活动最后为实践大学生颁发证书,媒体观察员表示青年将照亮更多人。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日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师生参加第二期“千户万灯”品牌传播暨大学生实践活动。短短三天时间,他们跟随“点灯人”钱海军,沿着“千户万灯”品牌足迹走进崇山峻岭的“鄂西屋脊”,观察、体验和思考“灯”和“光”的意义,并在湖北民族大学开展深度交流分享。

    千灯万户人:跨越千山万水的志愿者们聚集到这里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张杰存说,“恰逢新中国75华诞,幸遇千户万灯。于长者旁倾听,汲取智慧;于实干中求知,实事求是;于服务中明志,大道至善。”

    今年4月11日至13日,应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安排,钱海军携“千户万灯”服务走进第七个省——国网浙江电力定点帮扶地区湖北省巴东县,调研走访低保和残疾村民。回到宁波后,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和绿葱坡镇分管副镇长王涛一起组建了“千户万灯@鄂西屋脊”工作小组,邀请当地社区、民政、残联、村委等工作人员,联合推进下阶段工作。

    8月底,在经历推进会、排摸走访、入户调研、统计和审核、“一户一册”电子档案录入“千户万灯”云平台、再审核等多轮前期工作后,首期38名受益户名单确定。

    9月底,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经过物资筹备,派驻专业社会电工入住绿葱坡镇杨家坪村,开展“千户万灯·照亮计划”改造。国庆假期,“追光吧·青年”暨“千户万灯鄂西屋脊”品牌传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团。

    “鄂西屋脊”会像“世界屋脊”一样高寒吗?

    “时代楷模”钱海军真的这么好吗?

    “千户万灯”是一场怎么样的活动?

    为什么跑这么远,会是一场作秀吗?

    一个公益项目中能看见社会治理?

    ……

    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清华大学教师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一行人员在绿葱坡镇集合,跟随钱海军开展为期两天的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一一解开心中的疑问。

    千灯万户人:走的是蜿蜒的山路,也是沉淀下来的心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张啸说,“一天半的行程当中,我们有好几个小时都在路上。下过雨之后,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双脚越来越重。在巴东的山路上,我由衷感受到,脚底下、裤腿上多沾一些泥土,心上的灰尘就会少一些。”

    绿葱坡平均海拔1500多米,以山势高峻、地势险要著称,素有“鄂西屋脊”之称。到达绿葱坡的第一天,下起了小雨,当晚气温骤降。

    10月6日,雨势没有减去,志愿者们在悬崖边的山路上坐了两小时车,下车还需要步行走过一段泥路才能到达知雄寨村崔自新家中。穿着雨衣,踩着泥泞的土路,志愿者们扛着改造材料,跟随钱海军师傅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途中,不仅要防止摔倒,还要停下来把脚底重得迈不开腿的泥土甩掉一些,再继续前进。

    在崔大叔家里忙忙碌碌六个钟头,志愿者楼上楼下穿梭不断,脚下的路很少,但心里的路很长。他们观察到,崔大叔长期独居,很腼腆。这么多人在忙碌,他有些手足无措。期间,他一会儿烧水泡了十几杯茶,一会儿又做了一大锅辣椒煮南瓜,邀请每个人都要尝一下,还煮了一大锅土豆,临走的时候用袋子装好,一定要让志愿者们带走。

    下午4点,结束改造后,志愿者们又驱车赶往绿葱坡社区六组的独居老人黄大翠家。她的家是一座半山腰上两层木质房子,家里的楼道黑暗无比,即使大白天,也要摸黑上楼。在黄奶奶家,志愿者们打起手机的灯光,为专业社会电工改造补充照明。担心老人走动被地上的管线材料绊倒,志愿者轮流陪她聊天。

    当晚,收工回去已是晚上10点30分,车子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分不清是浓雾还是细雨。这一天的路,特别漫长,但又格外踏实。

    千灯万户灯:既是电灯,又是心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韩佳序表示,在未参加“千户万灯”实践活动之前,他们习惯了城市中闪烁的霓虹和屏幕的冷光。此次活动,让大家重新审视了灯的意义。“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物件,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一种生活的温暖,一个榜样的树立。

    因为缺少照明,许多村民家中都比较杂乱。这些杂物堆积在暗处并不容易被看到。这些困难村民家里的灯,不仅仅是为一片区域提供光亮,更是给生活划定一条界限——界限之中,是生活的希望;界限之外,是生活的暗角。

    10月7日,在绿葱镇杨家坪村回访已完成改造户时,志愿者们明显感觉,他们家里比昨天正在改造的村民家干净整洁很多。

    钱海军告诉大学生志愿者,“只要有了灯,他们就会慢慢开始收拾房子,好好生活,当房间亮起的那一刻,被点亮的不仅是一盏盏灯,更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希望。”

    王涛说,他中山大学毕业后放弃外企工作回到家乡,深知走出去不容易,走进来更不容易。针对群众难点问题,镇政府实施“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式”社区治理模式。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的严谨和热情帮助政府解决了令人头疼的人居用电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带来了系列改变。

    “51岁的独居老汉崔自新终于开始收拾杂乱的房间了;73岁的独居奶奶黄大翠盼望着,家里的灯明亮了,孙女能多回来陪她住几天。”改造效果为受益户带来的前后变化,让王涛看到了志愿者的力量,看到“千户万灯”更大的内涵。

    湖北民族大学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自本地,电气专业的向金贵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帮着专业社会电工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张杰存和谭斯琪则忙着做翻译,陪受益户聊天。在黄大翠老人家,听到黄奶奶着急地说猪圈门外一定要有灯,因为里面通往厕所。他俩立马帮助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千户万灯,真正给老百姓创造的,既是电灯,又是心灯。”张杰存说。

    千灯万户光:要接过这道光 照亮更多人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管虞希亮表示,巴山楚水,万灯照亮千户家,让受助群体更好的“活着”。基层治理是为了提高“活着”的下限,进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增进民众福祉。

    10月8日上午,在湖北民族大学“追光吧·青年”暨“千户万灯走进鄂西屋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交流分享会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师生代表、绿葱坡镇干部和媒体代表分享了他们在绿葱坡镇参加“千户万灯”品牌实践活动的感受。湖北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罗翔宇、校团委书记吴珊和300名大学生参加分享交流会。

    他们说,“千户万灯”不仅需要钱海军师傅志愿服务团队的实地改造,也需要当地基层政府对残障困难村民的前期摸排与准备工作。从镇长到村主任再到基层的网格员,一级一级传递着政策的温度,也让“千户万灯”从东海之滨疾驰而来,一路上翻越崇山峻岭,跨过千沟万壑,抵达鄂西屋脊。

    他们说,钱海军师傅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反复强调要关注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老百姓的诉求是什么。

    钱海军说,这些年,我们的受益群体涵盖孤寡老人、残疾人,他们的需要包含室内电力安全隐患、情感陪护、技术培育、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帮助这些人,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才能多行一步,多帮一点。

    活动最后,“千户万灯”发起人钱海军和湖北民族大学、绿葱坡镇领导一起为实践大学生颁发“千户万灯”山海行社会实践证书。

    媒体观察员项楠表示,青年既是故事的创造者,也是故事的传播者。大学生走近钱海军和“千户万灯”,他们已被照亮,也将照亮更多人。

    分享会上,湖北民族大学学生张杰存现场展示了第一天在崔大叔家就开始构思的一首诗:

    【满江红】 记“千户万灯”

    楚水巴山,高寒处、梭梭风咽。轻丝起、润肤沁肺,良辰明澈。千户寄期不负望,万灯映象真承悦。便动身、快马至乡间,亲民列。

    尘泥染,纯初涉。辛劳久,诚欢热。电通百姓乐,实干真哲。不为浮名添政绩,但行好事催新叶。君莫叹、此夜少清辉,心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