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垟湿地:改善自然环境打造人文胜景,提供“生态+文化”的湿地温州样板

潮新闻 通讯员 樊相龙 朱齐超2024-11-17 12:49全网传播量4.5万
00:00
00:00

“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温州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中心,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138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将其分割成161座岛屿,形成了“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水网特殊地貌。

作者:连强

作为全国少有的城市湿地,温州三垟湿地素有温州“绿肾”之称,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安全屏障。11月13日,“林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媒体采访团走进三垟湿地,近距离感受了三垟湿地的生态环境面貌与其承载的城市文化乡愁。

改善自然环境:从“污水坑”到“生态河”

一进入三垟湿地,仿佛越过了一条现代都市与自然野趣的分界线,远处的高楼大厦仍清晰可见,眼前却已是小桥流水人家。不得不说,拥有一块湿地的城市是一座幸福的城市。树木、白鹭、湖泊,能随时让市民游客远离喧嚣深入山水林间,感受自然带来的惬意与悠然。

作者:刘乐生

“落日泛舟循桔浦,轻霞入路是桃源”。三垟湿地的风景之胜在于星罗密布的水网与绿岛,泛舟其中,凌波荡漾。这无疑是块诗意的栖息地。与此同时,密布的水网和绿岛也为各种候鸟、留鸟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觅食流连之处。这也是一块万物生长的栖息地。

如今绿意盎然的城市“绿肾”,离不开多年持之以恒地治理与保护。据2003年的调查显示,三垟湿地生态价值曾仅剩16.4%。水是万物之源也是湿地治理的重点,通过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昔年的“污水坑”已经化身为了今日的“生态河”。“目前三垟湿地总体水质大幅改善,全域水质Ⅲ类水占比达到60%,局部区域水质指标接近Ⅱ类水,水体最高透明度达到1.4米”。

湿地环境的改善,换来的是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水下、漫滩和森林生境。据介绍,三垟湿地内共记录维管束植物79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鸟类15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黄胸鹀),水雉、黑赤鸢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两栖类和爬行类29种。2023年,三垟湿地入选首批12家“浙江省观鸟胜地”之一,成就“神话鸟”飞“核心城”的温州现象。

图片来源: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三垟湿地)

“春游樱花岛,夏憩紫薇廊,秋览芦苇荡,冬赏梅花香”,通过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建设示范片区、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改造等工程项目,三垟湿地画出了一副水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和谐图景。

打造人文胜景:从“三垟三宝”到“一堤十景”

著名美食家、诗人苏东坡曾发出“燕南异事真堪记,三寸黄柑擘永嘉”的赞叹,赞的就是三垟三宝之一的瓯柑。作为食疗佳品,瓯柑在温州民间素有“端午瓯柑赛羚羊”之说,本身也承载着城市变迁的乡愁。在三垟湿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瓯柑林作为城市文化的寄托被保留了下来。此外,湿地原有的老门台、老牌坊、古桥梁也得以保留、修缮,以保存地方记忆和文化遗存。“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三垟湿地不仅是自然的生态湿地,也是留存在温州人记忆中的文化湿地。

南怀瑾书院、琼华廊桥、榕源、瓯越人家长廊、丽花亭、濯龙居、南仙堤、水莲宫等一系列文化载体;周氏古宅、老门台等一系列古建筑;包括湿地内的28棵古树,如今仍然在湿地内相互守望,诉说着温州的历史、改革的故事。

在“生态湿地、文化湿地”的理念下,三垟湿地陆续打造了南仙堤、河乡园、榕树园、五福园、瓯柑园等“一堤十园”美景,形成水上、陆路多条精品游线,并配套开展特色植树节、瓯柑文化节、汉服游园、生态研学教育等人文活动。目前,三垟湿地景区已成为温州文旅休闲的好去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

近年来,温州生态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文旅+市集”“文旅+展览”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生态资源与文化记忆传承的互动共鸣。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董群策表示,“我们今后还将持续做好生态文章,为浙江提供湿地‘温州样板’,不断擦亮温州城市生态底色,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