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校园餐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频频被爆出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更让孩子们的“盘中餐”备受社会各界关切。
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排查集中整治是今年浙江重点整治任务。今年以来,浙江已先后出台12个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指引性文件,有多项为全国首创。此外,浙江已超额完成2024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提出的“建设1000家以上中小学校‘示范食堂’”目标。
这些接连出台的文件和改革举措,给浙江中小学食堂带来哪些新变化?新政策能否从“纸上”落到“地上”?本端今起推出系列报道,细看浙江中小学校园食堂如何“闯”过安全关、监管关和营养关。
“检测结果显示合格。”每天一上班,义乌市北苑街道校园食品安全共享检验室的两位工作人员就忙碌了起来,他们要为街道内的学校(幼儿园)食堂提供免费食材检测服务,检测项目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近年来,校园“舌尖上的安全”一直牵动着家长的心。如何把好校园食品“安全关”,成为浙江各地学校面临的首要难题。
由义乌北苑街道食安办、市场集团、北苑市场监管所、北苑教育服务中心联合打造的北苑校园食品安全共享检验室,就是全省首个为中小学服务的食品安全共享实验室。对于辖区内的17所中小学而言,相当于校园食品安全多了一道防线。
图为义乌市北苑街道校园食品安全共享检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工作。采访对象供图
按照要求,这些学校每校每周须至少送检1次。在完成当天食材验收后,学校自行完成取样并在规定时间内送到检验室。如检测结果不合格,实验室将第一时间向市场监管所和相关学校发布预警。
义乌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吴依达告诉记者,自今年4月8日运行以来,检验室已检测食材1735个批次,对检出不合格食材均第一时间销毁并进行源头核查处置。
校园食堂更是把控校园食品“安全关”的重要场所。走进绍兴新昌南明小学食堂,50余立方米的消毒房内,餐盘、烹饪用具等插在消毒车上,整齐划一且留有一定空隙。“餐具从洗消间进入消毒房,再通过另一个门到烹饪间、备餐间,消毒房采用高温热风循环方式实现餐具的保洁、烘干及消毒。”该校总务处副主任陈天波告诉记者,消毒房投入使用后,不仅提高了食堂的工作效率,安全也更有保障。
“当时调研发现,校园食堂中大型餐具无法放进普通消毒柜,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于是和厂家联系定制消毒房。”新昌教体局教育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吴玉立介绍,校园食堂消毒房的投入使用,有效破解了学校食堂餐用具“用量多、体积大”,二次污染风险大等难题。
据了解,自2017年建成全省第一家校园消毒房以来,新昌持续探索消毒房标准化建设,明确餐用具消毒房管理的基本要求、设施和设备管理、流程管理等内容。目前,新昌县已建成学校食堂消毒房54个。这一创新探索也已推广至全省各地。
中小学食堂改造升级同样着眼于安全。丽水市督促指导学校优化完善食堂布局流程,配齐配全设施设备,更新陈旧老化设备,增设灭蝇灯,整改排污排水设施等,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此外,为把好校园食品安全关,宁波近日出台了《学校食堂自助餐食品安全管理指南》。指南明确规定,就餐区域三防措施、环境等洁净度未达到分餐要求的,学校不宜在就餐区域分餐;保温餐台每次使用后要通过消毒液擦拭或紫外线灯等方式消毒;特别要注意对风险环节的管理,打汤打饭等宜设置专人操作。“当前,中小学自助餐供餐形式越来越多,分菜形式和传统学校食堂比起来也有很大变化,在这当中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稽查专员卢峰介绍,主要是为学校的食品安全提供统一的标准,提供更为详尽的参照指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