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真懂”何以“真信真用”——青年社科学者基层蹲点侧记

潮新闻 通讯员 张博文2024-11-15 06:03全网传播量10.1万

“我们和农民一起收割稻子、蜂蜜,和乡镇干部一起工作、生活。”在离开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尚湖镇半个多月以后,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张月仍能如数家珍般讲出在基层的见闻,以及当时身边每一位基层干部的名字。在她眼里,城市的生活变得陌生,而教材中的理论却变得更加立体。

10月下旬,来自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校的青年社科学者来到位于浙中山区的尚湖镇参加由磐安县委宣传部主办的“镇域发展如何突围”蹲点调研活动。一周的时间里,青年学者们与当地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最真实的基层治理里探寻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路径。

一次基层蹲点活动,何以让参与其中高校青年学者产生“戒断反应”?一周的交流与合作,又给高校学者们和基层政府双方带来了怎样的惊喜和机遇?

一次对乡土社会的认知重塑

“乡镇工作条线多,任务重,变化快,‘成长的烦恼’落到基层都是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问题和困难,常规做法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尚湖镇党委书记周群山表示:“我们这次主动邀请青年社科学者来到乡镇,就是为了借助外脑,给乡镇的发展支支招,探探路。”

根据镇宣传委员郭嘉介绍,前期镇党委结合镇域发展中的困难挑战,开出了一份需求清单。“我们把全镇的青年干部打散,编为文旅突围、乡村振兴、社会事务、经济发展4个调研小组,结合学者们的专业背景,请他们担任导师,直接进行‘实战’。”围绕这份清单,每个小组每天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对着几位青年学者来说,调研也不再是走马观花、只看“盆景”、只谈成绩,而是真真实实地碰问题,拿出自己的解法。

作为乡村振兴组的导师,从小在城市生活的张月不仅跟着农民学会了如何割稻子、抓甲鱼、采茭白,还走访了全镇所有回乡发展的“新农人”。经过几天的调研,她看见了一个与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山区乡镇。

“以前我以为只有平原才有现代农业,这次调研刷新了我对丘陵农业的认识。”张月发现,经过探索,浙江山区的许多“新农人”已经探索出了如代理养殖、数字种茶等成熟的模式。但这些新产业犹还缺少政策的支撑。“到了基层,看过实际的案例后,脑子里涌现出很多很多的想法,真的迫不及待想要去写咨政报告,以前总觉得没选题,到了基层发现到处都是选题。”张月的收获还不仅是找选题,她表示基层鲜活的案例与故事,为她日后上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就在基层啊,这样的蹲点就是最好的备课。”

来自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东旭是“社会事务”组的导师。一周时间里,他与组员一起亲身参与了几场矛盾纠纷的调解。“以前我总以为乡镇政府的行事风格是陈旧、保守的,但这次调研给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年轻’,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冲劲。”他发现,这次跟随他调研的十几位乡镇干部平均年龄只有26岁,和他的学生几乎一般年纪,但每个人在协调社会事务上都表现出了超越年纪的成熟,比他这位“老师”显得更为老练。

“与其说是我带他们,不如说是他们带着我去认识乡土社会的结构、人情,教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稳妥地处置好矛盾。”王东旭表示,从解构,到建构,通过接触基层具体的人和事,一场关于浙江乡土社会的认知重塑正在他们的心中悄然发生。

一次对理论的有效内化

初到基层,王东旭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麻烦。在一项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中,一位农户坚决不允许管道从他家后门经过,王东旭带着社会事务组的干部多次上门调解,可农户就是不答应。眼看着工期越拖越久,是花大量时间重新修改规划?还是投入大量人力成本继续调解?或是“快刀斩乱麻”强制执行?面对着多难的境地,王东旭陷入了思考。

“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基层干部既要站稳人民立场,又要保护集体利益,如何妥善处理,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让王东旭触动的是,这个难题最后是通过村民民主决议解决的。

王东旭想起来之前看到过的一则故事。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杭区小古城村调研时就讲过“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解决问题不就是得靠基层协商民主嘛。

“那一刻,我觉得理论在我心中完成了闭环。”在王东旭看来,置身于基层这样的小场景中,自己真正感受到了理论的魅力所在。

青年学者与基层干部一起参与纠纷调解

改变也发生在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蒋捷的心中。作为“文旅突围”组的导师,他深度调研了号称“浙中蜜蜂第一村”的乡村文旅“新秀”——黄林坑村。

据镇宣传委员兼黄林坑驻村干部郭嘉介绍,黄林坑曾是一个闭塞、散乱的小山村,靠山吃山的老路子走不通了。经过调研,村党委和驻村干部决定发展蜜蜂产业,想法提出来后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对。村党委自发拟定了《深入发展蜜蜂特色村的决议》,广泛动员之后,全体村民都在《决议》上按下了红手印。短短半年时间,全村年村集体收入已超过20万元。以蜜蜂为媒的乡村振兴路径越来越清晰。

“看着《决议》上的一个个红手印,我感觉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场景在今天重现了。”蒋捷说:“总书记说的‘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在这个例子中有了更具象的画面。”

一次与镇域发展的双向赋能

有了青年社科学者们的加持,尚湖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一改过去“读文念报”的学习模式,邀请学者们为中心组举办了一场问答式的专题辅导报告。“这次我们所有党委班子就好好当一次学生,换换思想,听听意见,让青年专家为我们找找出路。”尚湖镇党委书记周群山说。

会上,没有了“穿靴戴帽”、弯弯绕绕,中心组成员围绕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赌点痛点频频发问,各位学者则结合一周的深度调研和日常的学习、工作积累,针对性地给出自己的意见。

“我建议,要建立一个矛盾调解案例库,把可以梳理出来的土地、情感、利益纠纷记录下来,作为经验参考,当库越来越完善,新参与的干部就不至于束手无策。”王东旭代表社会事务组提出的建议。

来自文旅突围组的蒋捷经过一周的深入调研,发现尚湖存在一大批沉睡着的文化资源,他提到希望能借助文化特派员的力量,让其与旅游、科技相结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尚湖镇挂职党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文化特派员钱义充分参考了蒋捷的建议。在他的推动下,最近以南宋爱国将领王霆的事迹为背景的婺剧已经开始编排。

“经过事先深度调研,每位学者对尚湖的镇情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都是我们基层真正想要的,有价值的内容。”据镇党委书记周群山介绍,这次活动还置了“赛马比拼”机制,要求各组青年干部跟随导师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并做现场展示。表现最优异小组将集体获得3天的“带薪休假”。

“互动问答式”中心组学习

会场外,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社科学者陈翔则与当地的乡镇企业家开展了交流。“乡镇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元素,这两年来普遍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盈利相对微薄,很多人都选择抱着赚到的钱退出市场。但尚湖的乡镇企业家们和我说,为了跟随他们多年的员工,为了哺育自己的家乡,他们要坚持下去。”陈翔表示,他在这些乡镇企业家身上看到了真正的“浙商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陈翔准备把自己调研了解的情况纳入自己指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陈翔认为,很多时候青年学者迫于工作压力,片面追求学术期刊的发文量,习惯了泡在书斋里当文字“裁缝”,不关心省情,不够接地气,错过了很多宝贵的经历。“这次活动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浙江,并与之间产生了真正的联结。当你真正沉下去,教学、科研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浮上来,这是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过程。”

“过去我们总觉得社科是省里的工作,在县区一级是‘有劲使不上’,但通过这次探索我们发现,社科工作在基层也是大有可为,完全可以双向赋能。”磐安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也在这次活动探索中打开了思路。“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样本,持续邀请青年社科人才到基层交流、调研,进一步赋能山区高质量发展。”

最新评论(1)
虎豹小霸王 · 2024-11-15 06:55 · 浙江金华回复
学者智囊多到基层,才能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