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住院30多年的老范被儿子小范接回了家。
出院前,小范特意找到护士长表示了感谢:“我从7岁就经常跑这里,医生护士换了一批又一批,看着你们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我爸爸。大家对我们一家的好,我都记在心里了。现在我已成家了,照顾我爸的接力棒交给我吧。”
类似的温馨场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常常上演。
70年,时光奔流不息,70年,前行步履不停。
1954年7月1日,在杭州老和山脚,依傍着浙江大学,杭州市精神病医院投入使用,开启了杭州市精神卫生篇章。
医院供图
在沧桑巨变的漫长岁月中,在一代代精神专科医者的前赴后继中,曾经地处“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的收容所”成长为了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防治职能于一体的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三甲专科医院,不仅仅是“城市中心”,还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对象、全国最大规模的精神专科医院之一,医院重大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和辐射影响力享誉全国,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覆盖浙江省全境并辐射全国。
党委书记骆宏特别感慨,参加工作整整30年,亲眼见证着医院的“枝繁叶茂”:新建的第一栋楼,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咨询门诊……“在一步步脚踏实地中,我们始终深耕专科领域,不断延展服务,让医疗的内涵有了新的解读,历久弥新。”
医院供图
时间,是最好的诉说者,将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砥砺奋进的故事讲得无比精彩。
蔡建华:
重视人才,创立精神专科的“黄埔军校”
84岁的蔡建华,每周二早上,步行20分钟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坐诊。
医院供图
每周一次的名医门诊,一号难求,蔡建华从不缺席。白发银霜的她,语气温和:“只要医院有需要,只要患者还需要,我就在。”
作为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的首位女院长,蔡建华在最动荡的年代里将曾经的杭州市精神病医院带入新阶段。
蔡建华祖籍上海,1964年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了杭州市精神病院。当时因为社会的偏见,“我是哭着报到的。”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恐惧。记忆中,诊室和药房在一起,规模很小;后面就两栋二层小楼,一栋是病房,一栋是行政楼。“就50张床位,全住满了,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只能沉下心来,认真学起精神病学。“当时这里很偏僻,只有一路公交车,从松木场到留下,途径医院。为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医院里。”
1984年,她走马上任,成为院长。顺应当时的医疗需求,她重新做起规范,让医院正常运转起来。同年,杭州市精神病院更名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蔡建华创新的“金点子”层出不穷。在她的带领下,医院建立了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制度。此外,医院还实行了住院总医师负责制,到了晚上,住院总就带着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去巡查病房,并为他们授课。同时,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医院设立了疑难病例讨论制。
蔡建华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将医院的员工送到各地进修学习,还连续数年举办了精神科医师毕业后再教育的学习班,吸引了全国30余个省、市的精神科医师前来学习,医院的名号打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从医院退休后,她依然发挥余热。她说,非常热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群有志向的人,前赴后继地在做一份特别值得骄傲的事业。”
张永华:
开疆拓土,亚专科和轻症学科快速发展
“那个时候我打车去七院,驾驶员都会多看我一眼。”浙江省名中医张永华回忆说。
医院供图
2009年12月,张永华被调任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任院长。“当时还有一些人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犯错被‘发配’了。其实我自己非常愿意,因为我觉得,在未来精神科肯定大有可为。”
面对新的挑战,张永华有着自己的规划。一直以来,医院在重性精神障碍的治疗上有优势,但在轻症病人的收治上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在我们的人群中,有15%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些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失眠等,这类人群非常庞大,对自我、家庭乃至社会都存在一定影响力。”所以,张永华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亚专科和轻症学科上,比如睡眠障碍、焦虑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治等。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推动这些医疗业务的发展,“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我们的专业服务,我们才能真正打破社会对精神科的偏见和误解。”
在医院的8年时间里,他见证也参与了它的飞速发展。医院规模逐渐扩大,基础建设大规模落地,引进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医生加入,睡眠中心、儿童中心、心身科一一落成。同时,他还深入学习了精神科的专业知识,并尝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内科知识,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与精神相关的问题。他所倡导的“用另一只眼睛、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和治疗精神科疾病的理念,已经逐渐在医院内生根发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让张永华自豪的是,年门诊量从当初的六七万增至近五十万人次。这就意味着,医院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攀升,在老百姓中也是有口皆碑。“医院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正视和重视,专科医院不再是一个需要避讳的地方,反而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心理疗愈之地。”
李涛:
源头创新,打造高水平研究型精神专科医院
精神医学的发展正在大踏步迈向关键阶段。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也面临着转型的重要时期。
医院供图
在浙江省刚刚公布的首批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中,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入选,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精神专科医院。
“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在将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实现‘共赢’这条道路上。”现任院长李涛说。从医30多年,她全神贯注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早期诊断及全程治疗。2020年,李涛及其团队来到新环境,成为了新“七院人”。
李涛非常珍惜在这家久负盛名的专科医院工作的机会,也希望自己的加入能为医院带来新活力。
2021年3月,医院挂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开启“名校名院”合作新征程。李涛主张大力发展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性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年,医院物理联合诊疗中心暨脑功能评估与调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运用物理技术(声、光、电、磁、热等)和心理技术进行大脑功能的评估和调控,以改善情绪、认知等精神心理症状,这在国内精神心理科领域是走在前列的。
不仅如此,在李涛的带领下,医院获批“浙江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可监测精神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生物学诊断标记,为早期识别、预警及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精神医学在精准医疗的模式下新药研发和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促进我国精神疾病临床研究水平的发展;挂牌成为“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精神疾病分中心)”,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重点支持精准医疗、精神医疗大数据等有优势特色、有引领性、有持续生长力的研究。
李涛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将优秀的人才引进来,更重视全院现有各类别人才的培养。“我希望我们成为一所具有源头创新能力、高水平研究型精神专科医院,汇聚具有引领作用的杰出医师(名医)、优秀的医学教育家(名师)和卓越的脑科学专家(名家),构筑名科根基,树立名院品牌。”
在多重身份的驱动下,李涛认识到,即使是专科医院也需要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大健康”这个圈正在不断延展,“我们不仅仅是关注疾病本身,还应该对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全程管理,从早期诊断到急性期治疗,再到康复期管理,都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支持,有效防止了病情的复发。”
辉煌的七十年,是“七院人”乘风破浪的最好印证。
新时代,新要求,新征程。
医院党委书记骆宏欣慰的同时,也看到了新的机遇。“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理念为指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医院管理精细化及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与百姓需求共呼吸,整合聚集优势学科,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格局,筑牢百姓的心理健康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