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越观察丨展生物多样性之魅力,绍兴成为全球“优等生”

    潮新闻 记者 孙良 通讯员 沈慧惠2024-11-13 09:02全网传播量2.8万
    00:00
    00:00

    以“魅力”之名登上世界舞台,绍兴骄傲了一把。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系列活动——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发布了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入选城市名单,绍兴成功入选,全国屈指可数。

    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公布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入选名单,绍兴等9个中国城市成功入选,图片来源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赋予了世界无与伦比的色彩与活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守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绍兴的生物“家底”究竟有多厚?绍兴如何突破重围,晋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全球“优等生”,又是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画好保护的“同心圆”?

    护好“厚家底”

    绍兴的“神奇物种朋友圈”,又大又高级。

    世界第二大陆龟、来自塞舌尔群岛的亚达伯拉象龟在诸暨安家;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鸟类在上虞海涂纷飞;我国特有的极度濒危水生植物、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的中华水韭现身诸暨,作为有3亿年历史的植物界活化石,全国居群数量仅20多处;嵊州发现蝶形花科(或分类为豆科)新单种属植物;越城发现全省首次记录的苔藓植物单月苔……

    “绍兴自古以来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齐方良介绍,大禹在绍兴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中国第一王朝。而大禹所倡导的“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绍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源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在绍兴这片土地上,历经千年传承,熠熠生辉至今。

    图片来源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一串调查评估数据足以佐证:绍兴共有4781种物种,主要包括高等植物2249种,隶属106科;鸟类298种,隶属68科;昆虫685种,隶属156科;两栖动物31种,爬行动物54种,哺乳动物6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0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3种(中华水韭、穿山甲、东方白鹳、黑麂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89种。另外,发现狭叶珍珠菜、孟闻琴蛙等新物种。

    无论从“质”还是“量”,绍兴可谓藏了一份“厚家底”。

    绍兴也为这份“厚家底”留足生存空间,架设生态屏障。先后保留(开发、打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29处;制定出台绍兴舜江源、诸暨东白山、鉴湖湿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积极建设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61个,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走进诸暨浣东街道里联村朝湖山基地,作为全国唯一的香榧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每年春节过后,诸暨市香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开始新一年的香榧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工作。

    针对特有珍稀物种,绍兴精心打造保护地方种质资源“诺亚方舟”,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嵊州基地、诸暨香榧良种繁育基地,为多样生物留足适宜生存的绿色空间。

    图片来源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做好“平衡术”

    城市扩张带来的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损毁,使得城市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链条上的紧张一环。

    那么,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跷跷板”?

    上虞海涂候鸟栖息地,图片来源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进入11月,上虞区海涂湿地,成群结队的越冬候鸟在此停留、栖息,场面壮观。作为途经中国的4条候鸟迁飞通道中“东亚—澳大拉西亚”路线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这里都是候鸟迁徙的停歇地和越冬地。

    作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保障候鸟迁徙之路”充分体现了绍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施展的“平衡术”。

    2023年启动以来,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优化施工工艺,增加投资1000万元,将300万立方米渣土转运方式由渣土车运输改为泥浆泵吹填工艺,有效减少噪音、灰尘、灯光等污染。同时,严格禁止夜间施工,最大程度减少对野生鸟类的影响。

    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图片来源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工程还成立省内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通过“清风”“绿盾”和“候鸟迁徙护飞”等联合执法行动,收容救护受伤野生动物超300批次,发出“护鸟令”45份。此外,设立野鸟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候鸟保护等公益事业项目。

    经过一系列努力,每年约有百余种珍稀鸟类集聚,包括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世界濒危鸟类震旦鸦雀。据统计,2023年10月底至今年4月份,共有约200余种、15万只野鸟驻足海涂湿地,种群数量同比提升10%。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海塘安全标准,还为野生鸟类提供了更加安全适宜的栖息环境,充分彰显绍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智慧与创新。

    创设司法联动机制,同样是在“罪与罚”的天秤上寻找平衡点。城市生物多样性蕴含着无穷价值,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民法院以司法之力造福人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职责所在。”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胡坚说。

    为此,绍兴法院立足市域生态禀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理念,充分发挥环资审判职能,严惩治、强修复、重预防、促联动,统筹生物多样性高标准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坚持用法治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链条打击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等违法犯罪,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

    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图片来源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凝聚“共识度”

    打开绍兴“生态足迹一张图”,点击自然保护地,市民孙琴惊喜发现,几条悠闲的生态之旅线路就自动规划呈现眼前。

    “这张地图不单是一张地理信息图,更是一个集生态展示、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生态保护和信息化处执法队综合科科长陈樑介绍,地图上清晰地展示了全市的生态布局,包括美丽城乡、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特色点位,点击可以一键智能生成CityWalk推荐路线,也可以自行选择点位设置个性化自选路线,体验一趟绿色生态之旅。

    这是绍兴用数字赋能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尝试。

    “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这是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突显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聚焦‘可感、可学、可实践 ’目标,打造了一批内涵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以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让公众在体验过程中更具参与感、获得感。”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钱进告诉记者。

    诸暨鼋谷通过开设研学课程、校园科普宣教、与高校合作等,积极向公众传递物种保护理念,图片来源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如在体验地的可感方面,诸暨鼋谷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共收养珍贵爬行动物4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7只亚达伯拉象龟。在诸暨鼋谷,这些憨态可掬、亲民易近的陆龟是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重要载体,群众可以亲手触摸、喂养亚达伯拉象龟,近距离了解其生活习性。

    在体验地的可学方面,绍兴千年香榧林积极打造集参观、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体验地内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设有会稽山香榧古道科考、香榧手工炒制体验、农耕体验、“活化石”香榧主题研学、山水探奇等一系列体验课程,以寓教于乐形式向公众传递绍兴市珍贵市树——香榧的保护知识,目前,每年接待公众上万余人。

    在体验地的可实践方面,上虞区丁宅乡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设置各类探索型、实践型、生产型课程,给予公众开启一场场生物多样性“探秘之旅”。比如,公众置身虞南山区,开展植物识别、昆虫探索、野外观鸟等活动;又如,依托蔬果基地,组织公众开展蔬果种植、鲜果采摘、采茶制茶等,深入体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魅力。

    绍兴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地、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等串珠成链,通过研学课程、科普宣教、文化创作、高校联动等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力拓宽公众体验场景,强化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省、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8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8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9个。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齐方良表示,接下来将积极打造管理友好、保护友好、安全友好、利用友好、公众友好五大“友好”品牌,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山水秀美、万物勃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水乡新典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绍兴智慧和力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绍兴一直在路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越观察●深一度看绍兴
    相关新闻
    越观察丨三天迎客近8万,柯桥纺博会走过26年何以“长红”?
    越观察|新国标出台,“小电驴”有啥变化
    越观察丨嵊州解锁婚俗“新花样”,文明新风徐徐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