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永嘉昆曲如何“有戏”?

潮新闻 记者 谢甜泉 见习记者 蓝韵飞2024-11-12 03:15全网传播量57.1万
00:00
00:00


永嘉,一座有“戏”之城。

作为温州现存最古老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永嘉昆曲(简称永昆),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949年,从“一品春”昆班成立起步,至今永嘉昆剧团已走过75个春秋。75年,永嘉昆曲如何“有戏”?

复兴永昆

近日,2024“戏从温州来”——永嘉昆剧团成立75周年主题晚会如约而至。全国八大昆剧院团齐聚一堂,共同为永嘉昆剧团庆生。永嘉昆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表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永嘉昆剧团成立75周年主题晚会。

精彩大戏,叫好连连,可20多年前的永昆却是另一番光景。“那时全国有六个半昆剧团,永嘉昆剧团是其中的半个,连一个都算不上。永昆传习所人员编制仅有12名,老的老,小的小,人员严重不足,青黄不接。”演出间隙,年过八旬的永昆演员林媚媚讲起了当时永昆的窘境。“如果一个剧团队伍不齐,行当不全,就排不了节目、演不了戏,这个团就‘死’了。”

年过八旬的永昆演员林媚媚。

永昆该何去何从?迷茫之际,永嘉县委、县政府针对永昆剧团发展的困境,提交了一份《关于抢救和振兴永昆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当前永昆面临的“缺乏必要经费保障”“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等难题。

没想到仅过了5天,省委主要领导便在这份报告上回复,永昆的保护要纳入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计划。

在省委的关心下,2005年6月,永昆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永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嘉昆剧团也成为文化部重点扶持的七个昆剧团之一。

永嘉昆剧团的编制从12人增至38人的全额事业编制,保障了剧团各行当以及主创团队的基础配备。永嘉昆剧团从破旧民房搬出后,摆脱人手短缺、场地不足的尴尬境地,恢复了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功能,一年演出超过200场。

永昆“重生”了!然而,由于永昆的表演方式有着浓重的地域方言特色,音乐的记谱与唱腔也有别于其他的戏曲,永昆的唱腔旋律只能通过演员口耳相传得以传承。

为了保证永昆的接续传承,永嘉成立“永南濒创”工作组,对老艺人的声腔、动作进行了口述性记录和数字化转录。目前已完成219支永昆曲牌的抢救,挖掘、整理、恢复传统大戏20多本、折子戏60多出。其中,30多出经典折子戏被中国昆曲博物馆永久收藏。

如今,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林媚媚仍奔走在永昆的传承路上,她犹记得2000年为拯救濒危的永昆,永嘉昆曲传习所的老艺术家们,凑人凑钱报名参演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6个人一台戏饰演12个角色,硬是将《张协状元》从记忆里搬上舞台。表演一炮打响,永昆名扬全国,留下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在永嘉昆剧团成立75周年主题晚会舞台上,永昆年轻演员虔诚地向老艺术家行拜师礼:叩拜、献花、敬茶,聆听师训。“对于永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希望永昆能继续传承和发展。

注入年轻力量

从全国“六个半剧团”的“半个”,到如今成为全国八大剧团之一,永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但徐显眺依然为人才感到焦虑,“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新生血液补充到永昆中来”。永昆传承迫切需要年轻演员与优秀永昆苗子的选育与储备。

优秀的剧本需要优秀的演员来呈现。永嘉开展名家传世计划,聘请林媚媚、林天文、吕德明等永昆老艺术家开展传帮带,从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开始,培养青年演员。同时,引导永嘉昆剧团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展合作,探索校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永昆班,进行为期六年的专业学习,定向培育小苗子成为永昆传承生力军。首批33名“昆苗”将在两年后进入剧团,为古老的永嘉昆剧注入新的活力。

永嘉昆剧团成立75周年主题晚会

在永昆的创排方面,永嘉昆剧团也邀请青年导演参与其中。温州是南戏故里,本次75周年主题晚会,受邀创排的80后著名青年舞台剧导演俞鳗文就以“回家团聚为永昆庆生”为核心,贯穿舞台编排,用情景剧的方式呈现晚会,让观众沉浸其中。

“永昆正加快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使永昆‘生、旦、净、末、丑’角色人才辈出,拉出去就能撑得起每一场大戏。”永嘉县委宣传部部长周旭丹介绍,当前永嘉实施《永嘉昆曲“3+N”保护行动计划》,保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对永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保护传承,建设永昆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支持永昆演出团体与高等院校、艺术院校等加强合作,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促进永昆后备人才培养和代际传承。

年轻人的加入,让古老的永昆焕发青春光彩。让大家更为欣喜的是,永昆不再是一个以老年人群体为受众的古老传统戏曲文化。“能听懂、接地气”的永昆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

在75周年主题晚会观众席上,约有一半是90后,家住市区的张林正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式美学的爱好者,她不仅喜欢带感的永昆音乐和好看的戏服,还有演员举手投足间的精气神。“这些都是老祖宗的审美,永远不会过时!”

拥抱年轻观众,永昆也在探索戏曲传承新方式。比如推进“永昆进校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进行互动。美猴王、金银大王等人物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举手投足间的松弛感,吸引更多校园学生了解永昆、接触永昆、热爱永昆,让永昆艺术生机勃勃,好戏不断。

越“活”越有戏

注入年轻态的气质,永昆更要提升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戏”水长流。《张协状元》《红拂记》《孟姜女送寒衣》等作品,反映了永昆探索新鲜表演方式的尝试。原创剧《监察御史徐定超》则反映出永昆深挖本土文化,讲好地方故事。

《监察御史徐定超》撷取“永嘉先生”徐定超在担任京畿道监察御史期间,查办段之桂一案从而牵连出十六位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历史故事,彰显了人们崇尚清廉的传统。

今年以来,该剧不仅在温州各地巡演,还亮相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等。电影级的布景质感,辅以浓郁的永嘉元素,收获不少戏迷热捧。

“深耕本土,在选好题材、讲好故事、创作剧本等方面下功夫,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衔接,用新的方式演绎,逐渐让永昆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徐显眺说。

除了故事题材的挖掘,永嘉也在尝试“永昆+休闲旅游”的方式,推动永昆文化培育等产业开发,展示昆曲之美和文化力量,让永嘉本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在古朴婉约的岩头古镇丽水街,沉浸式永昆实景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选段,定期亮相。观众在实景村落中,还能感受古今文化交融。

75周年主题晚会落幕后,徐显眺马不停蹄地投入《水亭夜访》《酹江月》等剧目创排。接下来,永嘉昆剧团还将组织赴香港、美国纽约等地开展海外戏曲名家、戏迷研讨会、展演交流等活动,让永昆唱向更大的舞台。

“永昆在不断创新发扬它的‘草昆’特色,因独特生活气息,在走向世界时定会引起震撼。”曾主编过《永嘉昆曲十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如是说。

永昆这个古老的剧种,今天仍以咿呀婉转的曲调被传唱着,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瓯江观察
相关新闻
《张协状元》惊艳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400多岁”的宁海平调首次斩获浙江戏剧表演最高奖
宁海平调传承中心吕娅娜斩获浙江戏剧表演最高奖“金桂表演奖”
昆曲艺术代代传 计镇华先生收徒暨鲍晨拜师仪式
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郭小男执导扬剧《推拿》登台北京天桥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