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刻铜艺术界,刻铜大家有“南孙北宋”之说。“南孙”指的就是长安的孙梦臣,其代表南方浙派刻铜艺术作品被国内众多书画家、收藏家收藏。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藏身于海宁市长安市井中的刻铜艺术大家。
一把榔头握了45年
在海宁市长安镇怡院社区怡院新村一间民房内,孙梦臣正在昏黄的灯光下,用心琢磨一幅书法刻铜作品,榔头一下下敲打在锋利的钢凿上,传出阵阵“叮叮当当”的声音,声音清脆犹如风铃,让安静甚至略显沉闷的空间一下子灵动起来。
孙梦臣本名孙建明,今年67岁,梦臣是他的字,意为以民国刻铜名家张寿臣为榜样,传承、发扬中国刻铜艺术。他身量不高,皮肤白皙,稍染白霜的头发被梳成中分头型,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艺术气息,让人心生亲近。
提起自己的艺术道路,一向低调的孙梦臣用两个词来形容:“热爱+意外”。
热爱,是因为他自幼就喜欢书画篆刻,几十年从未间断过,不仅练就了一双巧手,也打下了一定的艺术基础。意外,则是因为他从未想过会走上刻铜艺术这条道路。
“我以前是海宁锁厂的一名职工,在厂子里干了几十年。”提起自己的过往,孙梦臣不仅毫不避讳,反而多了些庆幸。他是1976年进的锁厂,一开始在翻砂车间干体力活,因有从小打下的艺术功底,在翻砂车间干了不到一年,就被厂长调到模具车间雕刻模具。
说到关键处,他拿起手中的小榔头自豪地展示:“你看,这是我1979年到杭州标牌厂学习的时候自己做的,这把榔头我已经握了45年了。”
为了学习雕刻模具技术,他遍寻沪、杭两地名师,先后拜师杭州夏国英、上海陈鹤书、沈志民等人,雕刻技术日益精进。
工作之余,他仍没有落下对书画篆刻的热爱,在杭州学艺期间,拜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会员吴静初先生为师修习书画篆刻,艺术审美日臻成熟。
在“艺术+技术”的加持下,孙梦臣雕刻的钢模开始享誉业界。那时候,厂里也常请他雕刻铜印或铜质镇纸赠送客户。他工作之余、兴之所至,也会自己雕刻一些刻铜作品自己把玩,“但也仅仅只是把刻铜作为业余爱好,偶尔为之而已。”
后来,锁厂转制,孙梦臣下岗了。彼时,电脑雕刻日渐兴起,手工雕刻受到巨大冲击,像孙梦臣一样的雕刻手艺人面临着巨大的再就业困境。
一次“触网”走上刻铜之路
孙梦臣的困境,女儿也看在眼里。
2005年的一天,女儿突然跟他说,现在网络很方便,你刻的那些作品别自己藏着,可以拍成照片发到网上,去让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交流。
听了女儿的话,孙梦臣动心了。他买来相机,将自己所刻的一对铜刻作品《兰亭序》发到了一个知名的收藏网站上。没想到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六、七个咨询电话,打来电话的除了藏友,还有3个网站的版主。
其中一位来自河南的刘姓版主开门见山就问孙梦臣:“你发上来的东西是你刻的吗?”
“是的,我已经刻了好多年了。”孙梦臣回答。
对方又说:“你刻的作品很有韵味,我很喜欢,你卖不卖?”
这一问把孙梦臣问懵了,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定价格,只好诚实地回复对方:“我也没考虑过要卖,也不知道费用怎么收。”
还好一旁的妻子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给人家刻模具多少钱一天,这个东西刻了多少天就收多少天的钱,再加上材料费就行了。”
那时候,孙梦臣刻一天模具的费用是200块钱,《兰亭序》刻了一个星期时间,再加上100块钱的材料费,总共收了对方1500元钱。
自己刻的作品居然有人喜欢,而且还愿意花钱购买,这让他兴奋得一夜没睡着。
此后,他每发一件作品,很快就被古董文玩收藏者收藏,他也终于找到了一条将手艺与艺术结合的道路。
孜孜不倦终成刻铜大家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为世界奉献了许多开创性的艺术,又因在关键时刻吸引文人的热情介入,移诗词书画于器物之上,注入了精气神韵,成为传世技艺,刻铜就是其中之一。
刻铜源自錾花,发轫于青铜器时代,源远流长。最早的刻铜可以从青铜器的铭文中一窥奥秘,唐宋以来,以铜治印逐渐式微,但以绘画为底本的刻铜艺术如铜板、铜牌、佛像等样式问世。到清末民初,刻铜艺术迎来发展高峰,涌现了众多艺术名家。
刻铜技艺是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借以再现书画神韵。刻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还要有精湛的刻铜技艺,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
自打开网络市场后,孙梦臣的刻铜技艺找到了梦想的舞台。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刻铜上,整日孜孜以求,不断精进技艺,名气也越来越大。韩羽、武怀一、姚晓东、韩天衡、刘一闻、陆康、徐云叔、陈茗屋、裘国强等众多国内书画名家、收藏家都与他合作,成了他的“顾客”。
“梦臣的作品绝不是简单地临摹或刻凿剔刮,他运刀稳、准、狠,线条健、厚、重,作品发散文人气、隐士气、金石气。一笔一画、一石一木、一枝一蔓,都借用得体的运刀和手法,让线条充满张力、动感和饱和度。”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沈嘉禄曾这样描述孙梦臣的作品。
在刻铜技艺上,孙梦臣也有自己的感悟。他说,一件合格的刻铜作品,必须消除“匠气”。在操作中,要做到刀法听命于心法,心法与刀法融为一体,才能力发于腕而传递于刀,刀入铜则力施之于线条的点划及虚实,展现作品的神韵。
孙梦臣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但凡有一点儿不满意的地方,他宁愿重刻也不愿将就。他还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一品堂”,有三重寓意:一是品德,二是品质,三是品味。“就是希望我雕刻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的精品,让人能从中品味出我的人格、人品、人生及对艺术的追求。”
纵观他的刻铜作品,一首小诗、一句隽语、一叶小舟、一椽茅屋、一拳丑石、一剪寒梅,经他的一双巧手镌刻在铜面上,便成了清隽飘逸、古朴卓雅的艺术品,让人回味无穷。
2022年,孙梦臣与上海知名收藏家合作,邀请上海10多位书画名家亲笔撰写书画稿,雕刻成刻铜作品,目前已完成百余件。
如今,孙梦臣仍每天埋首在铜板钢凿间,一锤锤地敲打着自己的艺术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