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王冬龄津门问道 (上)|44个字的剧场

    潮新闻 记者 章咪佳2024-11-10 01:10全网传播量18.5万
    00:00
    00:00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1026在天津美术馆开幕。除了展现磅礴大气的狂草到乱书的发展历程,展览最大限度地地呈现了王冬龄完整的创作途径——

    展出的作品,是重重叠叠的时间:

    从1962年16岁时与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等前辈名宿同堂展出的小篆,到少见的今昔楷书作品,以及规规矩矩的篆、隶悉数出场;

    从临摹《龙藏寺碑》所花的几十年功夫,到过去大家最认同的草书,再到近年来备受争议的水墨、乱书实验,大家看到一个已经相对熟悉的创作巨构、进行书写表演的王冬龄,他背后六十多年扎实的书写功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1.

    “津门问道”的研讨会设置在展厅,三、四十位嘉宾围成的长方形席位,布置在巨幅楷书《黄鹤楼》前,这也是展览所见的第一件作品。

    很近:王冬龄和学术主持范景中、寒碧,展览总策划许江,策展人邱志杰他们背对作品一排落座,与作品下方的单字,平行距离不到两米。

    因此观众就能大致推测出这件2024年的新作中,每个字超过成人的肩宽,约有85公分见方这么大。

    王冬龄《黄鹤楼》 420×750cm 2024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毛泽东于1927年革命时期所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44个字现在立在墙上,精骨血肉丰盈,精神气韵十足。

    整件作品纵4.2米,横7.5米。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用了一个描述超大规模建筑群体的语汇形容它,说王冬龄是以这件“巨构”向前人致敬,“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历史上,除了摩崖石刻,鲜有人用楷书写擘窠大字。

    2.

    王冬龄的正楷,许久不见。

    10月22日晚上,布展现场。刚刚上墙的《黄鹤楼》还没有装裱平整,能看到作品是由五条幅拼接而成。全局的章法就在里边:每条幅统领两行字;全篇九行,行五字。最后一条幅:四个大字,与两行草书小字落款并置。

    它回应了观众第一眼就会产生的感受:作品为什么看起来匀称舒服——好比拨弦大提琴发出了方整的背景音,大小声、乐句上下行的方向不会突兀出来。

    布展时,还能看到五条幅的拼接位置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0月26日研讨会这天,全场都处在《黄鹤楼》营造的空间里,像在一个剧场。旁听席在嘉宾阵列的下方,恰好是面对作品的黄金位置。

    这样大的楷书,有如一张脸给了特写,五官任凭端详。

    此前看过整体布局,观众大概就领会了每个字各自有位置,相当于“方格子”。但是细看字间排列,比如“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一”字,“心潮逐浪高”的“心”字,它们并没有在自己的“格子”里居中,而是处于中上。

    楷书的规矩,结字提着气:如果“一”再往下置一点点,它跟“沉”之间的布白就过多了,远观这幅字会感到松懈。

    《黄鹤楼》局部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视角往局部放大:每个单字的“眉眼鼻梁”,虎虎有生气。

    字一大,难于结密无间。这“面庞”处处的英气,来自中锋圆厚遒劲的线条。按王冬龄自己的说法,“墨水笔笔锲进了纸张里”。“锲”,刀刻产生的沉稳,居然用的是最软的工具,毛笔。

    憨沉的字又极姿媚。通篇点画众多,但没有一个点是相同的。视线最上方的“鶴”字,笔画最多——代表鸟爪子的四个点,仅得两笔横画之间的空隙,相比隔壁的“蛇”“雨”“綫”里的点要紧致得多;但这“脚趾”各有姿态,完全地风流——仙鹤深谙空气动力学,正发力准备起飞。

    《黄鹤楼》局部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此刻不只有大提琴了,钢琴来了:笔画错落、回转带来行草会产生的轻松意味,像是钢琴弹出了富于声量变化,又有乐句动势的音乐。 

    展出的另一间巨构,隶书《春夜宴桃李园序》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3.

    不知不觉,眼珠子上窜下跳的,早已经落到笔豪上在观看了。

    这个视角,真的有过记录:2013 年,王冬龄在香港城市大学写了两幅纵3米、横30米的巨幅,布匹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0个大字的形成,由一个绑在斗笔上的摄像头全程摄制下来。

    一幅字的动人之处,包括书家书写时的憨痴。

    《黄鹤楼》没有背后的视频可循迹,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叫人好奇:王冬龄写字时,视角在哪儿?他的动作、速度是怎样的?

    德国汉学家、海德堡大学哲学院东亚艺术史系终身教授雷德侯的意思,你不妨想象。他曾经描述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唯一一种可以在已完成的作品中,看出其创作过程的艺术形式。”

    2023年3月,王冬龄在中国美术学院篮球场书写乱书《老子》。潘骏/摄

    当然这个AR一样的场景复现,需要懂行的人,能看出其间更多的痛痒。

    有点意外,书法家认为王冬龄是蹲在地上书写的——并不利于掌握这么大尺幅作品全局的姿势;以及,一个常人弄几下子就眼冒金星的姿势。

    楷书要求稳健,书写时笔画行进得非常慢。很多观众见识过王冬龄现场创作草书,躬身书写,快意潇洒;他写楷书应该是完全相反的。学生们说以前看老师案头示范,一笔“横”画,写到旁观者开小差——他写一个正楷,草书3、5字,甚至7、8个字都飞过去了。

    更不要说这么大的楷字,《黄鹤楼》44个字,王冬龄可能需要书写5、6个小时。

    至于全局,他并不完全用眼睛看,“创作时有意无意之间,用笔、布白的瞬间万变,关键依赖正确的手感。” 

    4.

    准确传达心意而为的手感,来自天赋的敏感(手的生理条件)和长期训练后,手对笔的控制与应用技巧。“悬腕写小楷,增强了稳定感和手腕的微妙动作。”熟悉王冬龄的人知道,他在说坚持了六十多年的日课。

    10月27日,中国文联党组成员高世名看到王冬龄五十多年对《龙藏寺碑》的临池,不胜感慨。他不止一次地细看过王冬龄的日课;每回再见,又增加了一批新的作业,多数仍然是写“龙藏寺”。

    王冬龄五十多年临池《龙藏寺碑》的日课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一般人领会不到龙藏寺(碑)的刚健和婀娜,规规矩矩也有姿态。”他说他想起来《飞狐外传》里,苗人凤借用筷子指点胡斐武功的话。

    高世名没有展开说的这个故事,读武侠的人不陌生:

    胡斐伸筷子夹饭桌上的白菜,苗人凤顺势用筷子挡住;胡家刀法以快著称,但胡斐屡进屡失。而此时天下第一高手苗人凤已经瞎了,他凭听风辨位截得滴水不漏。

    两人进退邀击,又拆了数招,胡斐突然领悟:原来苗大侠全是后发制人,待双方筷子相交,他才随机应变。胡斐便不再伸筷抢菜,却将筷子高举半空,双眼凝视着苗人凤的筷子,自己的筷子一寸一寸地慢慢移落,终于碰到了白菜。那时他手法的快捷无伦才尽其用,一夹即送到嘴里。

    苗人凤曾说胡家刀法“嫩胜于老”“迟胜于急”,胡斐此时方得要义。

    看展览时,王冬龄读了其中一张临帖上的落款:“荒废多日,今日要补课”。现场大家都笑了。

    所有的艺术,都是苦修。

    王冬龄年轻时的作品。其中篆书《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为1962年王冬龄16岁时参加江苏省第二届书法印章展,与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等前辈名宿之书同堂陈列的作品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2021年,王冬龄重新书写了这四件传统书体作品。今昔比对,作品中更见“王冬龄”。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5.

    10月25日展览开幕前一天晚上,邱志杰给王冬龄的博士生崔砚然发了一条信息:“小师妹,我今天陪王老师看展厅,目前1分钟剪辑版本的影像,是否有可能替换成原本的30分钟版本,(二者)动人程度完全不同。”

    今天在展厅的尽头,这段影像循环播放:2003年,杭州南山路222号3楼25平米的家里,王冬龄在整理前面四十年的日课。搬出一大叠字,一张一张地舒展开,叠垒起来,到一个阶段卷成一捆。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也是多机位的视角,30分钟,除了纸张的摩挲,间歇的脚步来回,全程几乎无声。

    后来大家才知道,邱志杰当年是一个人去拍摄的——原来也是“上窜下跳”地观看、记录。他说那天,这个屋小如舟的环境简直是个考古坑,“王冬龄就像在折叠时间。”(完)

    今年夏天,王冬龄在工作室创作《黄鹤楼》 崔砚然/摄

    番外

    后来我问王老师,才知道原来他书写《黄鹤楼》时是躬身并且半屈膝地写,类似扎着马步俯身。这本是一个比我们猜测他是蹲着写大字的姿势,还要费劲得多、难控制得多。加上写楷书的斗笔笔杆子短(保证手能把握线条的扎实),对人的生理、精神,艺术家的功夫,不比草书现场书写的考验小。

    夏天,这幅字王老师写了6个小时。膝盖受伤,修整了半个月。

    他今年80岁了,我们百感交集。然而除了致敬无言以对。

    今天写这只稿子,无非是想说好的艺术。但是“好在哪里”这事情其实百口莫辩。有一个故事,说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就对“好不好”这件事情非常苦恼,他说最不该做的事,就是对人解释这件作品有多好。“我的办法是什么呢?如果你觉得不好,我就头撞墙。”

    我想起来“津门问道”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学院万木春教授的发言,他大概意思是说,一桌子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王冬龄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我感到王老师好,根本不是从理论讲,就是他写字写得好。而且我也不觉得他是传统这路(写得)好,还是现在这路写得好,就凭我看他给我圆珠笔写个通知,今晚在哪里吃饭,我一看就觉得写得好。这是我们今天所有人坐在一起认为他好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也看过王老师这样手写的很多字,有他的读书摘抄,信札,最多的是草稿。他的每一件隆重的大作品,都有草稿,日常水笔、圆珠笔手写的字;有他的设计思路,也是保证正式毛笔创作时不会写错。这“好”,就不需要讲道理,因为每个人都有经历、经验,心知肚明。

    有的时候,观众表达不出对艺术喜爱的直觉,也想撞墙的。那么那天最珍贵的就是,我们坐在研讨会的下方,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充分的观看与想象。

    这也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部分,作品的一个部分,展览的一个部分。

    继续阅读:一个人的重奏

    特别致谢: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张爱国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万木春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孔令伟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 黄福林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 宋宁 崔砚然

    广州美术学院 黄几 李嘉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王冬龄津门问道:一个人的重奏
    相关新闻
    人山人海,“津门问道”开展,王冬龄现场写了这四字
    “津门问道”开展,王冬龄致谢,现场写了这四个字
    02:11
    “津门问道”王冬龄个展今日开幕,总策划许江:他很不容易很了不起
    02:32
    展讯|“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10月26日天津开幕
    高世名邱志杰联合策展,王冬龄个展“津门问道”即将登场
    王冬龄推荐这个特展:诗人作家商人发明家都是书写者
    七卷本《林散之全集》首发,主编王冬龄教授动情落泪
    上海书展 | 新书发布,王冬龄直面争议:乱书是这样诞生的
    对于“乱书”的思考,王冬龄这么说
    王冬龄剑桥个展特写:乱,不乱,线条的宇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