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丨袁凌:从记者到作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4-11-07 12:17全网传播量2.6万
00:00
00:00

从《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到《我的皮村兄妹》,十年间,袁凌出版了十余本书。打工者、留守的儿童、无声的移民、落寞的诗人……他的作品有一条不变的主题,就是记录大时代下困境中的人。

11月2日,作家袁凌、鲁引弓做客钱报读书会,“世间的盐,文学的光:袁凌《我的皮村兄妹》分享会”在新华书店(解放路店)举行。两位作家都是前媒体人,他们分享了记者之外,另一种记录社会的方式。

在新作《我的皮村兄妹中》,袁凌以七年的相处、一年多的采访,写下“皮村文学小组”中13位工友被文学的光照亮的故事,展现他们与乡土、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试图展现外来打工者更普遍的面貌和社会问题。

从记者到作家,13个被文学照亮的人生

先后曾在《凤凰周刊》《新京报》《财经》等媒体担任调查记者,袁凌现在靠写作为生。2014年,理想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集《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袁凌完成从记者到作家的转变。十年过去,他最新的一本作品《我的皮村兄妹》今年由中信·大方出版。

读书会开场,袁凌首先分享了《我的皮村兄妹》一书的创作背景。2017年春,袁凌第一次走进皮村,这里厂房聚集,是众多北漂打工者的栖身之地。范雨素的公众号文章《我是范雨素》在网上走红,让“皮村文学小组”走入大众视野——每周六晚上,一群普通劳动者结束一周的工作,聚在这里讨论文学、艺术和生活。

袁凌被邀请去上文学课,与工友们建立了联系。有的工友喜欢写,写完了拿给袁凌看;有的工友并不怎么写,只是读书、参与文学讨论。总之大家慢慢交往深了。

袁凌在皮村文学小组

2022年,皮村的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袁凌感到这些东西需要有一个记录。这一年也是皮村文学小组成立十周年,文学小组另一位指导教师、北京大学副教授张慧瑜建议袁凌写写皮村。于是袁凌开始了对这些老朋友的采访和书写。

从故乡到北京皮村,工友的人生经历,各有各的不同。他们平时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袁凌挨个追着他们采访。2023年,他在皮村租了一间七八平米的房子,进入皮村的生活肌理,把自己同化为他们中的一员,感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劳动强度,跟随他们从清晨劳动到半夜……

与工友王海军(书中《深山里的猛虎》一文的主人公)

工友们工作之余参加文学小组活动,来回可能两个小时的车程,就为了听一堂课。这堂课有多大的意义?他们能发表作品、成为作家吗?这都是虚无缥缈的。但文学对他们成为一种滋养,袁凌觉得,他们身上,体现出文学最珍贵的光。他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范雨素、陈年喜。

在袁凌看来,他们对文学的热爱的发自内心的,他们在月嫂、家政、建筑工人的身份之外,在文学中寻找栖息之地。写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面貌,呈现一个群体社会发展中遭受的境况。

我的文学观是关注人

一个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师出名门(袁凌硕士师从郜元宝,后考入清华大学读博士,导师为葛兆光),后来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记者之一,曾担任新浪网主编,为什么始终愿意关注这样一群人的生活状况?

面对鲁引弓好奇,袁凌提到,上大学的时候学到书本上的“文学研究会”,他对这个由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的文学团体印象深刻。他们与鲁迅志同道合,以“问题小说”为创作倾向,广泛关注社会问题,创作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像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一样,袁凌书写的一直是那些遇到问题、困境的人。除了《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生死课》《汉水的身世》等非虚构作品,他还创作小说,比如小说集《冷淡》关注的“北漂”和“上漂”。

与林巧珍、范雨素在一起。

《我的皮村兄妹》中《地下室的舞者》一篇,写到家政工林巧珍在一个地下室学习舞蹈。地下室的生活构成了一种隐喻。林巧珍和姐妹们一起写过一首歌,歌词提到,“我是一个妈妈,我有两个娃娃,一个朝夕照料,一个十月怀胎。”林巧珍自从出门打工,就没有给亲生女儿做过一顿饭了。

月嫂史鱼琴服务过的家庭,既有富贵人家也有普通白领,这些家庭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林巧珍、史鱼琴他们身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立体性现状呈现出来。

有人问过袁凌,同样在艰苦生活中追求文艺的光,为什么没有写宋庄的艺术家,而写皮村的文学爱好者?在袁凌看来,相对于宋庄的艺术家,皮村工友做着最朴实的劳动,用汗水承担着自己的生活。

与小海在温榆河游泳

以文学的名义,皮村文学小组成为一个温暖大家的地方。在袁凌看来,文学的意义恰好在这里,文学的本质并不在于辞藻的华丽,首先是关心人、关心生命。从记者到作家,他觉得那些被忽视的人、那些在困境中还努力生活的人,是自己应该去记录的。

三个月前,一篇文章《一个贫穷的作家决定重新找工作》在网上流传,袁凌的收入来源是写作和出书的稿费,一年十来万元,袁凌坦言自己也是为生计发愁的人。他感觉今年大家看书更少了,《我的皮村兄妹》在豆瓣热门榜上待了一个月了,但销量远不如前。以前书上榜一个月,销量可能多四五倍。

在接受潮新闻专访时,袁凌曾说,我写皮村的他们,也是写我自己。

一个非虚构写作者的方法论

近年来,自述式非虚构写作引发广泛关注,如外卖员王计兵的诗,胡安焉的《我的在京送快递》等,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引发人们的思考。袁凌认为,这些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现场读者

听说袁凌决定“重新找工作”,很多人表示惊讶。袁凌以出色的特稿赢得关注,在大家眼中,袁凌的名字与非虚构写作紧密关联,是很多年轻媒体人的偶像。鲁引弓请袁凌分享他的非虚构写作方法论。

袁凌觉得,首先需要有耐心、投入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他很多作品都用了多年积累,就像《我的皮村兄妹》用了7年,《汉水的身世》用了8年,《寂静的孩子》用了4年走访。“时间会让你跟一个人的距离变近,让一些隔阂消失,变得相互理解。”

另外心态要开放,袁凌不愿意把自己变成一个专业作家,用一个固定身份去和别人交往。在皮村的时候,工友小海(《我的皮村兄妹》中《温榆河上的西西弗斯》主人公、诗人)把他介绍给豆腐店老板娘,老板娘怎么也不相信袁凌是作家。

袁凌。

采访中你不能有固定的立场,比如你想去采访,听到对方大骂谁谁谁,就接受不了。“没有必要强求对方观念跟你一样。你要关注到他身上真实的部分,观念上的东西不是真实的部分。”

再次是不能太自我戏剧化。对方讲了一个故事,他平静地讲出来,因为他经历过了、消化了,你却大喊大叫,激动得不行。那你就干扰了他的生活。也许他不能接受和承担这个,他就生活不下去。你不能强求他有更强的社会意识,认为他过于激进或过于落后,去批判、谴责,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把他人的生命经验和感受如实呈现出来,“所谓写作技巧,说到底是一种理解力。”

为读者签名

袁凌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但目前已经投入了新的写作。

在本期钱报读书会最后,袁凌想做一个广告:皮村文学小组服务全国打工者,他们的微信群为工友提供文学的交流场地。文学小组是靠月捐运作的,有心力、有想法的朋友可以在“皮村工友”公众号点击“支持我们”,在阅读原文的链接中捐赠。

袁凌期待皮村文学为更多人带来温暖和启示,期待文学的光照亮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9)
噶吱 · 2024-11-07 22:32 · 浙江嘉兴回复
他的作品有一条不变的主题,就是记录大时代下困境中的人。
潮客_q4zr5o · 2024-11-07 18:36 · 浙江宁波回复
人最重要
wangking · 2024-11-07 15:08 · 浙江杭州回复
为袁凌点赞,他用心记录每一个平凡的生命
走路带风 · 2024-11-07 14:55 · 浙江杭州回复
皮村的工友们太坚强了,工作那么辛苦还坚持文学创作,真是励志
潮客_s6puhm · 2024-11-07 14:55 · 浙江杭州回复
皮村文学小组的故事太感人了,文学真的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潮客_24qwxa · 2024-11-07 14:28 · 浙江杭州回复
让人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温度
潮客_ayfah8 · 2024-11-07 14:25 · 浙江杭州回复
袁老师写得真好,把皮村的故事讲得这么生动,我也想去看看那本书
潮客_dgbbha · 2024-11-07 14:23 · 浙江杭州回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包警长 · 2024-11-07 14:20 · 浙江杭州回复
多参加读书会,陶冶一下情操,提升下自己的视野
烟鱼 · 2024-11-07 13:55 · 湖北武汉回复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多读点书,提升一下自己了
潮客_24qw47 · 2024-11-07 13:55 · 浙江杭州回复
文学不只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它也能照亮普通人的心灵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