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有两个关键词——‘木刻青年’和‘一个世纪’。这意味着展览呈现的是作为木刻版画家赵延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创作脉络、线索和面貌,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的20世纪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纵观赵延年的艺术创作轨迹,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和对于人民命运的关注,这是相当难得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席宋光智说。
11月3日,“木刻青年:一个世纪中的赵延年”展览开幕式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相比于展览,这更像是一场版画人的盛会,从各地赶来老中青版画家一同回溯了赵延年用刻刀刻出的那个波澜壮阔的世纪。
一把小木刻刀
作为中国现代版画艺术代表人物之一,赵延年的黑白木刻将中国写意精神与现代版画语言紧密结合,承载着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深刻表达了中国各阶层的内在精神与情绪。
赵延年早年追随李桦等第一代新兴版画运动领军者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期活跃于上海美术界,1957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浙江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1939年,上海美专时期合影,左3为赵延年
1962年,在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
在展厅里,十数只口径不一的刻刀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在儿子赵真的印象里,父亲赵延年有不少奇奇怪怪的刻刀,有的像一支烟斗,还有的是很少见到的麻胶版。但赵延年用的最顺手的刻刀,还是细细的小圆木刻刀。赵延年非常喜欢这把刀,他用钟表匠夹小工具的两头拿夹住,在A4大小的梨木板上刻了很多鲁迅题材的作品。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赵真惊讶地发现,刀子的长度已经不及当初拿到的二分之一:“这可是车刀刚啊,这种钢含百分之18的钨,削铁如泥,几乎是制造所有切削金属刀具的材料,现在居然在刻木板时磨损了那么多,超过了一半的长度,完全超出了我从事机械工程设计那么多年的理解和认识。我几乎难以相信这个事实,惊讶于父亲的勤奋和花下的那么多的力气,使我更理解了父亲的艺术成就获得的艰辛和坚韧不拔,我从心底里感到钦佩,非常地钦佩。”
1978年,创作工作照
1983年,与李桦先生摄于黄山
《阿Q正传》插图、《狂人日记》插图、《野草》插图……展厅里满满当当的,都是赵延年手握着小刻刀刻出的作品。他被公认为是国内创作鲁迅形象最为勤奋,成就最为突出的版画家。“他创作的鲁迅肖像和鲁迅小说木刻插图,准确深刻地把握了鲁迅及作品的内涵,他的黑白木刻刀法,精简概括尤其擅长用大平刀和透印法,形成了个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宋光智说。
201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新木刻讲习班(应金飞摄)
以自己为媒介
镜与刀,赵延年以自身为媒介锤炼出一套工作方法,创造出一个图像世界,他的艺术生涯正是一场关于“追寻身份的努力”的逆向旅行,是不断“被自己发明”的行进过程。
《负木者》《抢米》《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早期的作品中,赵延年用现实主义史诗般的画面,展现了他对当下的犀利目光。《负木者》中人与木的交叉构图,在铺展的大地上起落沉浮,仿佛担负着的是大地河山;《抢米》中的人群如浪如潮,如若浪潮中救生的手臂……
《负木者》黑白木刻 1944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黑白木刻 1961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赵延年作品《鲁迅像》的感受:“那刀法简括有力,那黑白凝炼大度,仿佛刀刀有金石之声、铿锵之响。鲁迅先生的面庞,刀劈斧凿,冷峻而又严厉。五官直若石上凿成,带着一种刀锋的犀锐。冷眼睖睁,横眉锐对,浓鬚中藏着民族最为尖厉的双唇,短发上的飞刀如劲草疾风,黑围巾和白衫组成绝然的纵横的黑白,背景上的横刀最是让人遐想无尽。这份放刀直干,刀刀蕴意的刻写,是中国新木刻艺术的天花板之作,让我们过目难忘。”
受到鲁迅文学的滋养,赵延年刻下最多、最成功的鲁迅笔下的人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受到鲁迅简洁、深括、犀厉、痛快的杂文风格影响,赵延年用刀也变得凝结、浓缩,配以饱满丰沛的黑白排布,形成了独特的方刀之风。
《阿Q正传》插图 黑白木刻 1980
《狂人日记》插图 黑白木刻 1985
《野草》插图 套色木刻 1978
在《阿Q正传》中,赵延年刻下了一个“矛盾”的阿Q像:愤怒中带着期翼,狡诈中伴着辛酸,嘴唇上咬着种种不甘,鼻孔里喷着虚张的声势。“这个肖像是鲁迅笔下人物的卓然写照,也是中国流民的精神写照。这份写照让所有的崇高者看到可能的卑贱,让所有的善良者兴发同情之心。阿Q的狂,阿Q的残,阿Q的笑,阿Q的叫,那人物,那表情,还有那黑白,那刀法,无不盖上鲁迅的印记,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不朽的鲁迅之学的经典代表。”许江说。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结束。
(图片由浙江美术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