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美,美在面貌的蝶变,更美在平安温馨。
近年来,杭州市拱墅区紧紧围绕“抓源促治,强基固本”相关行动要求,以一体推进访源、诉源、警源“三源治理”为小切口,积极探索区域社会治理“大路径”,把矛盾解决防范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据拱墅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9月,全区社会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7.45%。其中,警源同比下降14.95%,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48.47%,访源同比下降5.16%,有效遏制了矛盾纠纷快速上升势头。
“协商铃”一按就灵
推动访源化解提质增效
在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微信小程序“协商铃”,通过“群众按铃,街社响应”的方式,有效促进居民烦心事的处置、化解,成为当地“三源治理”的好帮手。截至目前,“协商铃”注册用户2.1万余户,基本实现每户家庭全覆盖,已累计按铃9700余次。
“协商铃”怎么用?为什么好用?日前,笔者来到米市巷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一探究竟。
米市巷街道设立于1954年,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街道,常驻人口4.55万,辖区有7个居民社区和1个商务社区。
街道平安办主任袁学斌表示,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归结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原本简单的问题办理程序却不简单,百姓获得感不佳;一些复杂问题,往往涉及多部门职责,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导致“小转难、难转访”,而“米市协商铃”直戳以上痛点。
在社区人员的介绍下,笔者尝试打开“米市协商铃”,完成注册后,就会跳出“找社区、找律师、找警察”的界面,点击“我要找社区”后,社区专职接铃员就会收到后台发送的信息,而接铃员必须在5分钟会给予电话回复,了解具体诉求,力争24小时内办结。
要想一按就灵,核心在于能找到“关键人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彩华表示,为了确保“协商铃”好用,他们坚持多方协同,构建全覆盖、立体式支撑体系。
该街道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统筹构建了“区级部门、街道、社区、居民、社会层面”共五级力量,为“居民答疑、群众解惑、协商化解”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队伍支撑,并制定了《协商铃推广工作方案》《米市协商铃工作规程》,明确从一键触发、接诉即办、闭环处置9步工作闭环。
古河巷、叶青兜路道路两侧,分布有新华实验、江心岛、建新等3所小学及朝晖新村1所幼儿园,以往,一到学生接送集中时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临停等乱象问题就十分突出,常常引发区域道路拥堵。由于涉及区域复杂,主体繁多,虽有投诉,但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今年上半年,社区居民王大伯为此按响了“协商铃”,了解问题后,社工将受理单发送给街道执法中队、城管条线等。“协商铃”响应后,街道城管条线牵头快速组织,召集学校负责人、居民及家委会代表,联合交警、教育、公交、执法中队等多方管理主体进行红茶议事,提出9项整治方案,各部门分头进行落地改进。至此,该区域放学时段的拥堵指数得到极大改善,截至目前,没有再收到相关信访件。
为进一步实现跨平台融合和信息共享,米市巷街道还将“协商铃”与“141”基层智治平台场景打通,通过分析“每日访情三色图”,精准定位一批易形成集体维权的隐患问题,强化风险预警并提前干预,有效推动了矛盾源头预防化解。截至目前,街道已连续三年无信访积案,荣获“第三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今年年初,“协商铃”已在全区推广,其余17个街道均结合辖区实际和自身特色开展工作,让“有事按铃”成为拱墅区矛盾纠纷化解的新路径。
创新“三机制”协同
多元合力聚焦诉源解纷
道交纠纷数量多、类型化强,如何化解这类案件?
今年,拱墅区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创新推出职能部门协同解纷机制,由区交警大队选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驻点法院,为道交纠纷调处提供专业指导,进一步统一执法司法尺度和办案标准。
退休交警老李,就是派驻法院的一名调解员。今年5月份以来,他每周都会到区法院办公。入驻至今,共调解案件248件,调解成功148件,调解成功率达59.68%。
日前,一起道交纠纷就在老李的调解下成功化解。2022年11月,70岁高龄的老王在穿越人行横道时,与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小刘发生碰撞并受伤,就医后产生各项费用3万余元。事故发生后一年多,老王多次试图联系小刘协商赔偿事宜,但对方都以没钱赔付为由回避,后来干脆不接电话。无奈之下,老王只好来到法院准备起诉小刘。
收到纠纷后,拱墅法院第一时间将纠纷分流给老李办理。了解到老王有调解意愿后,老李通过发送短信、添加微信等方式,终于联系上小刘。小刘虽认可责任,但也说了难处:自己从外地来杭打工,没有存款,3万元负担很大,没办法一次性付清。
经过前期多次线上调解,老李将双方当事人约至线下,通过“背靠背”调解,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并释法明理。在老李的劝诫下,小刘郑重向老王表达歉意,双方商定分期还款方案,并于6个月后全部赔偿完毕。至此,困扰老王2年来的矛盾彻底了结。 除了协同解纷机制,拱墅区法院还创新推出了批量纠纷化解机制和双向对接机制。针对批量案件,建立健全“示范审判+引调优先+督促履行+诉讼托底”的分流模式;与全区18个街道建立双向对接机制,既坚持“引进来”,指导街道引入专业调解力量,充实调解队伍,安排街道调解员入驻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跟班学习提升调解技能;又坚持“走出去”,由法院选派法官每周进驻重点街道值班,“一对一”指导调解疑难复杂纠纷。
此外,该区还出台《2024年深入推进“抓源促治”工作 以能动司法护航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抓源促治”工作走深走实。
今年1-9月,区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数达8790件,一审民商事收案数9346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48.47%,获杭州市“枫桥经验”传承工作集体“嘉奖”。
启用“共治警务站”
合力共治助力警源治理
石桥街道是杭州市“三源治理”30个重点街镇之一,近年来,该地区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商住中心拔地而起。
这其中,位于华中社区的嘉逸商业中心2022年交付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来青年流动人口从商从居,因基础要素复杂、重点警情高发、滋生违法犯罪给日常管理造成了较大难度。如果不进行源头前端整治,单靠公安接警处置,将耗费大量的警力和精力,治理效果难以保证持续长久性。
今年8月,街道为了提高社会治安水平,开始在该中心探索建设并启用“共治警务站”。
石桥派出所与华中社区挑选了便于群众来访且位置显眼的中心一楼的“黄金位置”作为办公地点,并与运营单位赞成物业协商,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服务理念,免费提供给“共治警务站”进行使用。
“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出警,另一方面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营造了‘警察就在您身边’的良好治理氛围。”石桥街道平安办陈科表示,站内不仅配备办公电脑,还安装高清摄像头,接入云端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具备了社区警务室的警务管理功能。这样一来,简单的纠纷可就地立即化解,一时难以处置的再转至派出所,起到了高效化解、有效分流的作用。
石桥派出所还加强保安的专业化培训,这些保安在上岗前均在石桥派出所进行接警锻炼。双方还安排调解员、网格员共同入驻站点,并每日安排人员上门排查,为真正发挥站点作用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此外,街道还积极推广“石桥协商铃”,在原为警铃的基础上,有效地延伸了市场监管、劳动监察功能,强化了社会基层治理能力。
关口前移后,石桥街道从原有派出所“单打一”到如今的“多合一”,从被动接警到前端治理,形成了快速响应地合力共治局面。9月、10月,区域总警情下降32%,实现了协同共治的良好成效。
凝聚多方合力,共促社区治理。拱墅区正持续夯实平安底座,诠释着“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图片由米市巷街道平安办、石桥街道平安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