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瓷器以其美丽的外观、多变的形态在茶器中占据着大半江山。近日,一场名为“妍·色——宋元明清单色釉瓷的色彩美学”的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其中不乏古代茶器具相关文物的陈列。从这些色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茶器中,我们也能够一窥古人饮茶习俗的转变及其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南宋玻璃质釉瓷片 王珂 摄
何为“单色釉”?
釉,是釉料通过高温,附着在陶瓷表面的一层玻璃质地外衣。单色釉,顾名思义便是单一颜色的釉。在陶瓷诞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单色釉是绝对的主流。展览文案中这样解释单色釉的产生:“在陶瓷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烧成后釉层便会呈现出某种色泽”。
在古代,制瓷匠人们没有可供化学分析的仪器,只能利用当地材料反复摸索、尝试,创制出厚薄、清浊、颜色、纹路各不相同的釉质。其中有“落灰成釉”的偶然发现,也有迎合不同时代饮茶习惯的“有意为之”。
耀州窑青釉托盏 王珂 摄
唐代煮茶“尚青”
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唐朝,饮茶之风颇盛。这个时期成书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其作者陆羽被尊为“茶圣”。除了起源、采制、产地等方面的信息,我们还可以从《茶经》中一览唐人“煮茶法”的品饮风貌:蒸青茶饼经炭火烘烤之后研磨成末,过筛后放入沸水中煎煮,再加香料、盐等调和后饮用。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其中的“越州瓷”便是越窑青瓷。
唐人茶器之所以“尚青”,主要原因便是通过“煮茶法”煎煮而成的茶汤颜色偏向于淡红,以青色茶具盛放更“益茶色”,令人赏心悦目。“尚青”之风从茶界吹向整个制瓷业,推动唐代“南青北白”瓷器格局的形成。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三凤纹瓷盏 王珂 摄
宋代斗茶“玄远”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是茶从物质层面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向精神层面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发展的转折期,也是饮茶习俗从宫廷士大夫传播到平民百姓中的重要时期。在宋代,茶俨然成为风靡朝野的饮品,上至皇室宴饮,下至坊市茶肆,无处不见茶的身影。
宋代流行“点茶法”:在烘烤过的茶碗中放入茶末,先以少许水调膏,然后多次注水,以茶筅击拂至沫饽厚密洁白便可饮用。宋人饮茶注重沫饽,由此延伸出“斗茶”的游戏:几人一组分别点茶,以沫饽更厚、更白、持续时间更久者为胜。于是,如建窑、吉州窑等能更清晰凸显沫饽的黑釉茶器便脱颖而出,在这个时期的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同时期、釉色的瓷盘 王珂 摄
明清瀹茶“溢彩流光”
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废团改散”诏令的施行,散茶取代饼茶,喝茶的流程变得简单,与现代泡茶方法相同的“瀹茶法”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只需将茶叶放入茶壶或茶碗中,以沸水冲泡即可饮用。
便捷的泡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茶器的限制,各种颜色、花纹、形状、容量、质地的茶器争相斗艳、异彩纷呈。以三才碗为例,仅单色釉瓷便有红、黄、蓝、白、青诸色,遑论青花、粉彩、斗彩甚至珐琅等工艺的加成。此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相继出现,茶叶品类逐渐丰富的同时,适用新茶类的景德镇窑和宜兴紫砂也随之声名鹊起。
历史无言、文物有声。时至今日,透过这些经时光打磨依然不掩光华的茶器文物,我们仿佛能描摹出千百年前竹屋雅舍的缕缕茶烟、仿佛能嗅到沉静清透的渺渺茶香。器承茶韵,当它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与我们隔着展柜玻璃相望时,便可同古人遥遥举杯,共饮岁月悠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