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读端丨传媒赋能乡村建设 张秀梅:以人文之韵赋能乡村共富共美

    潮新闻 编辑 王金帅2024-11-01 11:21全网传播量1.5万
    00:00
    00:00

    【编者按】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秀梅

    活动现场,首批6位人文乡村研究站观察员集体亮相

    浙江首个媒体“人文乡村研究站”到底要做什么?

    11月1日,在浙报集团·潮新闻“人文乡村研究站”启用暨余杭区高质量推进人文乡村现场会上,潮闻天下传媒经管委委员解亮代表浙报集团·潮新闻发布了“人文乡村研究站”三年行动计划。

    浙江省首个媒体“人文乡村研究站”,是一次全新的媒体+乡村的探索实践。研究站试运营半年期间,经过浙报集团与余杭区委宣传部、百丈镇人民政府的通力合作,以百丈溪口村“乡村博物馆”集群为抓手,为百丈打造“新人设”,助力百丈镇的全网传播量累计达到3.5亿次,吸引央媒及省媒报道近6000篇,其中45.6%聚焦“乡村博物馆”,初步打出了百丈镇的“村博”品牌。

    详情点击>>

    传媒赋能乡村,浙江首个媒体“人文乡村研究站”发布三年行动计划

    趣百丈 看乡村 创万物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秀梅:

    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一个不大的古镇,却打造了一个大大的乡村文化博物馆群落:传梭博物馆、农历博物馆、蔡志忠漫画博物馆艺术馆、海飘来艺术馆,清廉博物馆、青瓷艺术馆、精微艺术馆和竹博物馆……并且还有新的文化类场馆在陆续签约、建设和开放。乡村文化博物馆成了百丈的新名片、新地标,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百丈镇以乡村博物馆建设拓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乡村建设之路。所谓人文乡村是在发展过程中关照乡村自身的历史脉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而形成的一个以乡风乡俗、乡情乡忆等文化根脉为底蕴,以资源共享、多元融合、产业创新为动能的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特色、人文发展的乡村。“人”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和目的,“文”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和保障。人文乡村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乡村形态,也是发展乡村的新理念,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彰显文化价值,将人文要素转化为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力。

    浙江探索推进人文乡村建设,着眼于文脉厚村、文创富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人才兴村六大工程,旨在弘扬人文精神、挖掘乡村人文资源、发展乡村人文经济、推进乡村文化惠民、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让乡村文脉更厚实、文化更繁荣、文明更深入,让农民经济更富裕、生活更富足、精神更富有。

    浙江的人文乡村建设,也是“千万工程”的迭代升级。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逐渐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道路,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全国影响、与时俱进的生动局面。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等多元价值被再次“唤醒”,浙江乡村发展开始从“建设”向“经营”转变,不但强调塑造乡村发展之“形”,也更加重视铸就乡村振兴之“魂”。

    人文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人”是乡村居民,也是乡村的主人,包括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在人文乡村实践中,乡村居民应当成为人文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乡村人文建设实现和维护的也应当是乡村居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根本利益。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和“文化人”。人文乡村建设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置于乡村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夯实乡村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乡村文化为人民服务。

    人文乡村建设的原则在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物质文明方面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人文产业、旅游、服务等路径,创建乡村鲜明的文化标识,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催生乡村文化经济效益;精神文明方面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以浓厚的人文气息、温暖的人文关怀、鲜明的文化特色吸引人、留住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振村。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并进形成乡村新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人文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回归到乡村社会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以人文之美全面赋能乡村共富共美。一方面要协调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人文乡村建设过程中既不能为了特色而“异化”,也不能让共性淹没了差异,平衡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把握乡村文化的差异性,充分展现乡村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发展,才是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文化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立足传统文化注入新思想、新理念,让传承与创新在更广泛的乡村实践中不断碰撞,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努力提升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人文乡村建设是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百丈镇以文化博物馆建设为乡村振兴发展开创新局面,探索出一幕人文乡村建设新场景和一条新路径,呈现出人文乡村建设促进共富共美的美好场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潮新闻《读端》栏目
    趣百丈 看乡村 创万物
    相关新闻
    人形机器人未来已来?秦诗立:浙江需发挥优势抱紧这片大蓝海
    蔬菜住上了“摩天大楼” 徐伟忠:植物工厂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