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喜欢什么样的图画书?九儿这场分享会亮了

潮新闻 记者 陈新怡2024-10-31 09:02全网传播量1.3万
00:00
00:00

“现在孩子的资讯来源非常广泛,当我们面对孩子时,要更多地去尊重他们、了解他们,要将他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理解今天的孩子们的生活,包括他们面临的这些困境和压力,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接力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唐玲的话引起了在场家长们的沉思。

10月27日,在衢州新华书店“现实题材的创作与阅读”分享会上,图画书作家、画家九儿和唐玲带领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们来了一次治愈心灵的图画书之旅。

九儿在和小朋友们互动  蒋文俐/摄

九儿在签售现场 蒋文俐/摄

一本现实题材的图画书

创作一本现实题材的图画书需要准备多少细致的工作?

以《鄂温克的驼鹿》和《鄂伦春的熊》为例,九儿向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

首先是采风。

《鄂温克的驼鹿》和《鄂伦春的熊》讲述的都是中国北方大兴安岭森林里少数民族的故事,在创作之前,九儿跟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去了遥远的大兴安岭森林深处。

在广袤无际的森林里,他们驾车从白天开到了晚上:“当月亮在森林当中升起的时候,我们发现野外的森林是寂静的、漆黑的,月光微乎其微。”

当时黑鹤和九儿住在鄂温克老猎人芭拉杰依的家中,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鄂温克人,芭拉杰依曾用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在大兴安岭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的历史沿袭和狩猎生活。在和芭拉杰依的交谈中,九儿惊喜地发现,这些老猎人和她想象的不一样:“你能相信吗,一位老人家会说鄂温克语、汉语、俄罗斯语、日语这四门语言!”

九儿在分享会现场 蒋文俐/摄

除了观察老猎人和驯鹿的生活外,九儿还买了大兴安岭森林植物图,每天对着图在森林中探索、写生。鄂温克人在森林中住的小帐篷、鄂伦春人自制的桦树皮船、森林猎人们喂养驯鹿用的盐袋……这些写生的照片,成了九儿在创作《鄂温克的驼鹿》时的灵感来源。在《鄂温克的驼鹿》中,老猎人格力什克背上了他的背包与猎犬一同狩猎。在无意之间,格力什克射杀了一头母驼鹿,母驼鹿的幼崽一直跟随着他回到了营地……

“画画也一样,要先打草稿,要做分镜。在创作时要思考,每一页画什么,文图间的关系是如何的,要反反复复地修改,最后再将正稿拿到印刷厂,才能印成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画书。”九儿说。

孩子们阅读《鄂伦春的熊》 蒋文俐/摄

绘本就是微电影

“猜猜看,图上骑着马的猎人是去狩猎还是打猎归来了?”九儿一边拿着《鄂伦春的熊》一边问在场的孩子。

“是狩猎回来!背景的颜色很黄,看起来像是黄昏的景色。”

“他把枪背在后头,应该是刚打猎结束。”

“马背上有老猎人的猎物,有两只山鸡,他正满载而归。”

围绕着图,孩子们纷纷举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来,让我们翻开书,你会发现在下一页里,有位老奶奶已经做饭等着老猎人回家了。”九儿笑道。

在这次欢畅的森林之旅中,爷爷带着阿雅在森林中骑着马去看熊,他们骑马走过了山谷、松林和湿地,看到了野兔、狍子和雕鸮……直到来到一个河谷边,他们遇到了带着小熊们外出觅食的熊妈妈。熊妈妈和小熊们正在猎人遗留下的床垫上,睡得正香就在这时,作为老猎人的爷爷忽然打了一个口哨,熊惊坐而起,远离了床垫。

“爷爷为什么要赶走熊?为什么要将床垫烧掉?”九儿的问题引起了在场孩子和家长们的思考。

“烧掉床垫,意味着人类要敬畏自然,并与自然保持距离。”有一位家长回答道。

在九儿看来,床垫代表着人类文明对自然状态的侵蚀:“如果熊习惯了人类留下的垃圾,它们会无限地接近人类和村庄,这对人和熊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出发时我特地‘让’老猎人带了两只水桶,也特地将床垫放置在了河边,这样可以让读者安心,即使燃烧了床垫,也不会引发森林火灾。”在分享的过程中,九儿也向孩子们透露了自己在创作时的小巧思。

九儿在分享会现场  蒋文俐/摄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意和审美能力

一本优质的儿童图画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以《鄂伦春的熊》为例,作为童书编辑的唐玲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图画书功能不一:“家长们需要明白,在选择图画书的时候要注重分龄概念,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孩子们读的图画书。”

唐玲分享  蒋文俐/摄

比如低幼阶段的孩子,适合看画面简单、主题简洁、人物形象突出的图画本。等到孩子到了6岁之后,图画书的图文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比如《鄂温克的驼鹿》《鄂伦春的熊》,它们的篇幅比较多,也配上了相应有哲理的文字,适合给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阅读。一本好的图画书在故事内容和画面上就可以看得出,比如九儿在创作《鄂伦春的熊》时,她深入采风,了解鄂伦春人的习俗和特点,所以你能看到在画面的细节呈现中蕴含着不少作者的巧思。好的图画书和文字是相互补充的,比如《鄂伦春的熊》文字非常简短,很多故事细节都隐藏在画面之中,留给读者和孩子们思考的余地。孩子们通过这种优质的图画书,可以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创意以及好的审美能力。”

在唐玲看来,在如今遍地“鸡娃”“卷娃”的环境中,一本优质的童书,同样也具有治愈童年的能量。“在读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远离现实生活的作品中,能够帮助孩子们去治愈内心的一些压力和不快乐。很多优秀的童书,会描写孩子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细节,让他们有共鸣感。童书的作家、创作者要更多地去共情我们的孩子,将他们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书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帮助他们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唐玲说。

九儿和唐玲对谈  蒋文俐/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