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朱慧(化名)和同学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玩“密室逃脱”游戏时发生了踩踏事故,八人均不同程度受伤。据悉,当时一行人拽着同伴的衣服缓慢前行,走在最前面的小伙伴突然掉头往回跑,由于过道狭窄,瞬间发生了踩踏,参加游戏的一行人均不同程度受伤,朱慧经诊断为鼻骨骨折。
近年来,密室逃脱游戏行业野蛮生长。2019年,中国密室逃脱行业市场规模逼近100亿元,行业消费人次达到280万人次,门店个数超过10000家,行业发展较快。与此同时,监管措施尚存空白,大量未成规模、建设不规范的设施、场馆遍布。一些游戏中的安全设计比较粗糙,安全考量不到位,游戏设施、游戏程序、游戏场景存有明显安全漏洞,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威胁甚至伤害。如今,在玩密室逃脱游戏时受伤,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一位密室玩家表示,“很多玩密室的朋友都受过伤,但是进入密室前大多商家都会让玩家签署‘免责协议’,如果是轻伤大家基本上都不会去追究店家的责任了。”玩家的的这种得过且过意识,也在客观上让经营者放松了警惕性。
“密室逃脱”的“危险”早已经从从游戏变成了现实,这显然不是游戏的应有内容,也不是消费者想要的。有调查显示,对于密室逃脱行业,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主要是安全防护措施不齐全、未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开设地点不合规范等安全问题,其次是对于剧情难度无法适应的担忧。比如,一些设施棱角分明,玩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伤到。一些楼梯并不标准,地面不平,光线很暗,玩家很容易崴脚或绊倒。有些玩家中途感到恐惧或身体不适而要求退出游戏,但有些真人密室逃脱商家规定,玩家没有在密室待够一定时间不允许出来,这同样会埋下了安全隐患。
为此,商家为规避责任,都与玩家签订免责协议。写明若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因为过度惊吓、恐慌等造成的推操、拥挤、摔倒等现象而造成损伤的,经营者不予负责。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这样格式合同如果不能遵循公平原则,只是单方免除责任,甚至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权利,属于无效条款。
据相关报道显示,密室逃脱正规开业的要求并不少。涉及到文化、工商、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在具体执法中涉及部门多,就容易出现部门互相推诿、拒不履行职责的情况。本来玩家可逃脱的故事,最后变成了事故。
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共享共管。要明确密室逃脱行业各主管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共同制定相应的密室逃脱营业标准。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限期内整改不到位又偷偷营业的,可将其逐出这一市场。
对经营者来说,监管的严格也是对商家的高度负责。一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营业,并最大限度地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和紧急预案。
对玩家来说,由于密室类游戏本身具有刺激、恐怖、惊吓等特征,玩家若自愿选择参与游戏,应当遵守游戏规则,并对游戏环境予以充分注意,同时保护好相应的侵权证据。
(原标题《东方快评丨密室逃脱,安全和规范不可“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