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近期,金华市的众多学校纷纷将劳动教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劳作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10月14日,南苑中学七年级的师生们在校园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耕活动;10月13日下午,浙师大附中则在其东莱稼园举办了水稻收割“丰收节”,庆祝一年的辛勤耕耘;而在此之前的10月12日,白龙桥小学也围绕“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主题组织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劳动实践课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实践经验,也为他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理解并尊重劳动价值的机会。
然而,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部分学校存在劳动实践场地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设施设备;学生学业压力大,能够劳作的时间少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劳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真正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兴趣,让他们学会珍惜每一份付出呢?
(一)
近年来,金华地区的学校纷纷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以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该校于2021年将一块闲置的30亩土地改造成了名为“东莱稼园”的农耕体验区。最初开发的西侧地块被用来种植蔬菜,并分配给不同的班级和学科组负责照料。随后几年里,东侧地块也先后种过小麦、水稻、青稞等。
2023年10月的丰收季,“东莱稼园”共收获了约8000斤稻谷,经加工后得到了5300斤优质大米。令人欣喜的是,这批大米后来被用于学校食堂,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免费且美味的米饭,让大家能够品尝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
浙师大附中的“东莱稼园”
然而,“东莱稼园”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诸如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灌溉系统优化等一系列挑战。“我们这块土地属于旱地,南北落差大,种植水稻储水就是个大问题。”浙师大附中党委书记童志斌说。
好在学生家长中,有种粮大户,他给支了招。将平整后的土地,用田埂“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储水的问题,又便于管理和收割。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到了更多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
得知学校在搞农耕体验区,浙师大附中青海班的家长还免费提供很多青稞种子。得益于这片农耕体验区,金华的学生第一次亲眼看到青稞,很多青海班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水稻。
“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课堂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记住。”不仅如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童志斌也藏着良苦用心:“多多接触大自然也可以减少孩子们的压力并保持良好情绪状态。”
随着“东莱稼园”的不断建设,童志斌惊喜地发现,劳动的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很多的年轻老师“通过这些活动,大家不仅能够学习到实际的劳动技能,还能培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浙师大附中老师刘海华说。
与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样,婺城区雅畈小学也拥有广阔的实践场地。在该校的红领巾农学院里,学生们不仅能够亲手种植蔬菜,还能体验到蔬菜大棚的管理乐趣,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别设置了亲子厨房。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如何种菜,还能掌握烹饪技巧。
当然,并非所有学校都具备如此宽敞的实践空间。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多接触劳动的机会,各校纷纷发挥创意,在有限的资源下寻找解决方案:比如位于金华市区内的育才小学,尽管整个校园面积仅有5亩左右,但仍然巧妙地利用了一些花坛边缘作为孩子们的小型劳动基地;而金华市青春中学则是将屋顶经过防水处理后改造成了一片适合开展各类活动的劳动场所……些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实践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场地不足的情况。
(二)
然而,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传统观念依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导致体力劳动往往被轻视。
“其实,劳动教育在我们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华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钱胜军表示,在原来的某一阶段,学校评价孩子是“三好”学生的标准,而现在提倡的是“五好”,包括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拥有独特的作用,它能促进五育融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促美。”
9月1日,东阳市江北湖田小学在其新建成的劳动基地进行了“开耕仪式”,把劳动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拍友 胡扬辉 摄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劳动教育应当全面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整合各种劳动教育资源,才能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采访中,婺城区雅畈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朱海峰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2021年,学校亲子厨房最开始那一年,最先到我这表示‘抗议’的就是学校的老师。种菜、烧饭意味着孩子们要少上几节语文和数学课,老师们感到非常可惜。”
为了纠正部分老师重视智力培养而忽视体力劳动的现象,朱海峰带头在学校上起了劳动教育课,并将课堂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真正做了才能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意义。”朱海峰说。
日常生活中,学生学业压力大,能够劳作的时间少,这就更需要家庭的支持。可我们也发现,很多时候,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里经常被边缘化,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文化课教育投入远远超过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如何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雅畈小学尝试每个学期孩子们都要学会一种传统烹饪技艺或制作一道特色菜肴。在整个小学六年的时间里,总共可以学到12道美食。通过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依靠孩子在亲子厨房的时间学会一道菜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家长的指导,回家练习。”朱海峰表示。
在这方面,金师附小也一直都在积极探索。该校开发了文明育人课程,这个课程包括“十会”和“十能”两个部分。其中“十会”是专门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发的入学课程,就是在学生入学的一个月内学会十件事情,比如会打扫、会整理等等。为此,学校制定了一套专门的评价标准,并鼓励家长配合,共同打分,逐日逐周落实,养成习惯。“十会”和“十能”的最终评分,也和孩子学期的各种荣誉挂钩。
从社会层面来看,劳动教育的内容容易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劳动技能多样化的需求。“我们在日常走访中发现,有些实践基地的设置过于简单。例如同一块研学基地,不能让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来了都是挖挖番薯,打打稻子,走个过场。”钱胜军说,劳动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定要把它的边界打开,根据现实需求来开发相应课程,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小学的孩子通过这场劳动了解番薯的生长过程,学习如何挖,如何煮。中学的孩子则要通过这场劳动或者研学了解番薯品种、淀粉含量、糖度成分等,高中的孩子可以尝试着,让他们进行番薯成分分析、模拟直播带货,外语推销等。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
为了深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金华市教育局早在2020年便制定了《劳动教育清单》,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的补充。这份清单的最大特色在于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定了相应的劳动技能要求,鼓励全市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与发展。
以湖海塘小学为例,该校多年来持续开展科技创新课程活动。2020年,学生们利用纸张构建出形态各异且色彩斑斓的承重桥梁;到了2021年,则通过互联网连接新疆温宿第二小学共同参与棉花种植项目的研究;而2022年,则是围绕着“建造一艘能够载人的小船”这一实际任务展开学习,让孩子们体验从问题发现到设计、制作、测试直至改进的全过程,深刻理解工程设计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同学们体验婺式糕点制作 共享联盟·金东 陈奕诺 金灿灿 摄
与此同时,金华市教育局还组织教研团队前往其他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这方面,我认为杭州富阳区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钱胜军提到。在富阳,每年都会安排一到两次名为“新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采用“农户+”和“村镇+”两种模式,让学生深入农村生活,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劳作,从而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的职业体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远比简单的参观或短期体验来得有意义得多。”钱胜军补充道。
近年来,金华市正在积极吸收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同时也致力于评选出一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希望通过这些优秀典范来引领更多学校的进步。此外,相关教研员每季度都会召开一次分享会,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然而,要真正完善劳动教育体系,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家庭和社会对此类教育的支持力度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及考核标准等方面也需要持续努力。
据悉,金华市教育局计划至2025年前按照《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劳动实践教室装备指导意见》完成所有中小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并创建10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市级示范点。另外,还将加大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投入,邀请行业专家如职业院校教师、手工艺大师、杰出劳动者及企业技术能手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确保从事劳动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在职业发展上享有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的机会。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培养超过100位市级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