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减污降碳,浙江原来有这么多“黑科技”

潮新闻 记者 黄玉环2024-10-29 03:51全网传播量1万
00:00
00:00

金秋时节,在平湖市广陈镇,数万亩稻子集中成熟。沉甸甸的稻穗低头摇摆, 微风拂过,泛起金色涟漪。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稻子金黄的景象并不少见,但广陈镇的稻田,有其特别之处,凭借着独特的“黑科技”,减少了氮、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15%以上。

减污降碳,需要全社会参与。自2022年获生态环境部批准建设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以来,浙江一直将这项工作作为“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如今,在各种“黑科技”的加持下,减污降碳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在细微之处。

广陈镇粮食生产功能区 受访者供图

瞄准“田沟浜河”

农田退水干净了

广陈镇,因一粒米而闻名。这里拥有粮食生产功能区3.88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4万吨以上。不过,巨大的产量背后,也带来了一些农业污染。

“最早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因为当时广陈开展村镇污水零直排建设多年,工业和生活上的污染全部收齐了,原先感觉不严重的农业这一块,就冒出来,浮上水面了。”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发展办副主任邱余忠告诉记者。

于是,农业污染减排治理由此而始。当地从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上“三管齐下”,实现“田沟浜河”的全流程治理。

“我们在保证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药肥的使用,又用‘节水薄露灌溉’技术减少排水,实现农田污染的源头控制;再将主干排水沟改成生态沟,用辅助工程提升农田退水在沟里的蓄水时间,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吸附氮磷;然后利用农田周边的浜作为缓冲区,依靠挺水植物和水下森林等良好的生境,让水体实现更好的自我净化。”邱余忠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农田退水经滞留净化后部分外排入河,出水水质得以显著改善。

此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更长远地稳定了当地的粮食产量。截至目前,广陈镇已有超3万亩农田完成了生态减排改造,实现了农田退水主要污染物出水浓度降低大幅降低。

稻田退水缓冲区 受访者供图

改进蒸馏效率

溶剂回收更节能

类似的故事,也在华海药业上演着。

走进华海药业川南分公司的溶剂回收车间,纵横交错的管道,牵引着大大小小的钢铁槽罐,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似乎并不出众,只是钢铁机械提高生产效率的又一实践。

其实,这个“普通”的车间里藏着不少先进技术,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讲解,大家很难发现。

“溶剂回收设备在碳减排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重点是围绕如何改进蒸馏效率来实现节能。”该公司EHS总监章荣伟告诉记者,他们一方面使用无机渗透汽化膜脱水技术替代乙二醇萃取脱水技术,可实现更高分离效率,且能节约蒸汽用量;另一方面引入更为节能的双效精馏塔技术,利用高压塔顶有机蒸汽的潜热给低压塔的再沸器提供热量,实现余热利用,达到节能与降碳的目的。

另外,溶剂回收装置也全面引入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进行远程操作和自动化控制,从源头设计上系统性的提升生产装备水平以及自动化控制水平。

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不仅响应“双碳”行动号召 ,也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据统计,无机渗透汽化膜脱水技术的单位回收溶剂蒸汽耗用量仅为传统精馏方式的30%,节能效益突出。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人居质量,也能够减少生产成本,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这项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系列新的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章荣伟表示,公司未来将持续从工艺改进、装备提升,精益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迈向绿色生产目标。

华海药业厂区 受访者供图

编制技术指南

各行各业齐参与

从田野到车间,浙江减污降碳覆盖的领域还远不止于此。

记者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自2022年4月起,全省已先后评选3批次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234个,包含工业领域协同增效、交通领域协同增效、城乡建设协同增效、农业领域协同增效、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方面。

在发挥标杆项目典型示范作用的同时,浙江还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污水处理、纺织、电镀、水泥、乙烯、精细化工(涂料)等6个行业以及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灰渣高温熔融玻璃化工艺等2个领域共8项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

这些技术指南,为这些污染防治的重头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强力指导。比如,浙江省水泥行业减污减碳协同技术指南分析了水泥行业矿山开采、生料制备、煤磨、熟料制备、水泥制造各工序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产排情况,提出原料使用、能源使用、生产优化、废气治理等环节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并提供各项技术预期可达减污降碳效益参考值。

在湖州长兴小浦南方物流码头,一条全长35公里的输送带横跨浙皖两省,将南方水泥上游成员企业生产的水泥熟料通过带式机廊运输到中转站,由中转站通过带式机廊运输到该码头,再由码头通过水路运往嘉兴、上海等地分销。该项目替代了传统重型货车运输,是全国首个全封闭、全架空、耐高温、长距离的“全电物流输送”项目。每年节约2026吨燃油,减排4000吨二氧化碳。

在这些技术的引领下,更多行业和领域实现了减污降碳,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的明天正朝我们走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专栏】美丽浙江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