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理论还能打动青年吗

    浙江宣传 之江轩2024-10-29 00:30全网传播量20.7万
    00:00
    00:00

    前不久,“全国优秀宣讲员浙江行”活动在杭州举办,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宣讲“名嘴”围绕“理论如何圈粉青年”这个话题作了调研、探讨。有宣讲员谈到,年轻人是爱学理论的,比如在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中,《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等理论书籍时常“霸榜”,还有在B站上很多年轻人愿意付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

    然而,也有宣讲员谈到青年学习理论存在另一面:一些大学生不买思政课的账,尽管高校思政课已经作了很多改革创新,但还有一部分思政课“枯燥乏味、死记硬背”,让学生觉得理论“高高在上、离我太远”,甚至是“空对空”的说教。

    那么,理论到底能不能吸引青年、打动青年呢?

    “全国优秀宣讲员浙江行”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宣讲员走进义乌市李祖村


    其实,理论与青年有着天然的联系。回看历史,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依靠的就是年轻人。比如1920年底,年仅20多岁的邓中夏、张太雷就在北京长辛店组织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学校创立后,便运用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历史剧《觉醒年代》中有这样的片段——陈独秀在上海震旦学院礼堂慷慨陈词,呼吁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中国的人民,来塑造新一代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演讲主要内容后来修改成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词《敬告青年》,许多进步青年学生从《敬告青年》中受到了鼓舞。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争取年轻人、赢得年轻人,这也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1929年的古田会议就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谈到:“党员中青年部分因其有比成年不同的情绪,除一般地接受党的训练外,还有特别受一种青年教育之必要。”所以会议决定成立青年工作会议,把青年单独拉起来进行思想教育。

    在笔者看来,把青年组织起来,在青年中传播理论,让青年讲给青年、青年影响青年,本身就是我们党的优势和传统所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不管时代怎么变迁,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也必然是学习和传播理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需要看到的是,当下有的时候理论和青年之间确实还存在传播屏障。比如,有的用文件化的语言来讲道理、用空洞的口号来讲价值观,“不说人话”,特别是不说年轻人的话,导致理论难以触达年轻人的“圈层”。比如,有的不问年轻人“要什么”,只顾着一味的“单向灌输”,“饵料”虽多但营养不多,让理论传播成为了坐而论道的“爹味说教”。再如,有的理论传播没有贴着社会现实,对“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难以作出有效回应,加之一些社会热点引发了舆论的撕裂,进一步拉开了年轻人与理论的距离。

    “全国优秀宣讲员浙江行”活动期间,主办方把“流动宣讲”带到行进的大巴车上


    当下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热衷于表达自我,这就意味着要让理论走进青年心里,就得迎着“青春的味道”去。少一些“被代表”,多一些“自言说”,少一些说教命令,多一些共情共鸣,只有敢于欣赏年轻人的选择偏好,善于捕捉年轻人的舆论关切,理论才有可能在年轻人中扩圈、破圈。

    比如用好“社群效应”。不同的人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或目标,结成一个个社交群体。“社群化”“圈层化”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群体的一大特点,大家依赖于社群来获取信息、交流情感。比如,去年以来,“浙江宣传”作为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走进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主创团队与一批热爱理论、关注热点的年轻学子在线下面对面交流,推动理论更好地精准传播。贴着年轻人的兴趣去表达、去阐释,抓住年轻人的所思所想,解答他们内心的困惑,当年轻人发觉学理论有乐趣、有收获时,他们便会自发地“一键三连、无限催更”。

    “浙江宣传”进高校系列活动走进清华大学

    比如回归“社会场景”。有的年轻人觉得理论距离自己太遥远了,恰恰是因为没能躬身实践去感受“理论从哪里来”。浙江不少地方每逢周末组织的“蹲点式宣讲”就颇受年轻人欢迎。青年宣讲员们围绕“基层党组织薄弱村如何靠党建引领化解矛盾纠纷”“新发展格局下乡镇‘小巨人’如何续写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传奇”“如何以改革发展的确定性应对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等话题,白天沉到乡村、企业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晚上讨论创作宣讲稿。因为直面问题、不搞形式、场景真实,参与的年轻人对这种“特种兵式宣讲”乐此不疲。正如有学者评价:“青年们俯下身去,看见了理论和自己。”

    比如融入“生活日常”。从书本到书本的论证、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很难点燃年轻人的学习热情。让年轻人愿意学习理论,关键要让他们感受到理论的可亲可近,就在“我”的身边。今年,浙江创新推出“开放麦”宣讲模式,探索把年轻人追捧的脱口秀形式与理论宣讲结合起来,用“小故事”说“大道理”,以“小幽默”讲“大主题”。比如社区民警讲平安建设,“创二代”讲营商环境,基层干部讲为民办实事,“松弛感”的表达、“烟火气”的内容把年轻人牢牢吸引过来,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言之有理开放麦宣讲展示活动”现场,观众记录宣讲内容


    理论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传播理论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理论要走到年轻人的心中,需要让“解构”的方式更具青春味、时代味。打通理论和青年之间的传播通道,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三件事。

    既要让学校和思政教师发挥作用,也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这两年,思政课进行了改革,立德树人的效果得到较大提升,但还有些人认为思政课只是姓“教育”、姓“马院”,大多工作还只是落在学校和思政教师的身上。事实上,“大思政课”应该是一堂全社会参与的大课,党委政府、社会群团、企事业主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教材不局限于书本,课堂也不局限于校园,时代发展、社会万象都应该成为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比如不少地方就把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作为党管青年的重要抓手,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外培养了一大批三观“超正”的优秀青年。

    既要让思想引领青年,也要让青年赋予理论更强的活力、更新的生命力。理论的“崇高”之处,正是在于它能够“沉下去”,“沉”到每一个个体身上、每一个社会场景之中,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理论传播的主体和受众。“青年讲给青年”“青年带动青年”就可以是理论传播的一个“良方”,像“开放麦”“剧本杀”“快闪”等“潮”的方式都可以用来开展理论传播工作。不妨破除“年轻人讲错了怎么办、讲不好怎么办”的思想顾虑,给予他们更大的容错空间。只要相信他们,他们就能给你意想不到的精彩。

    既要让青年学习理论,也要让青年更多地触摸中国发展的鲜活细节。当代中国的实践是生动的、立体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是年轻人亲近理论的一种方式。熟知未必真知、真知需要实践,沉到真实的乡土中国之中,跟着群众学讲话、学方法,才会对理论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领会到理论的独特魅力所在。今年7月,清华大学的“思政实践”支队就与浙江的社科学者、青年宣讲员等混编成组,下沉到嘉兴南湖的企业调研“新质生产力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年轻人对“绿色生产力”“有为政府”“数字经济”等时政话题又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理论和青年就是硬币的两个面,当理论真正抓住了青年,奔涌的“后浪”会成长为社会向前发展的“热浪”。

    热门评论(2)
    潮客_d8wjhp · 2024-11-06 01:04 · 福建福州回复10
    读了这篇报道,更加向往飞来峰,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潮新闻小编 · 2024-11-06 01:58回复2
    快来快来,杭州欢迎你~🌹
    潮客_ewc4ht · 2024-11-06 00:15 · 浙江杭州回复
    杭州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飞来峰的每一处石刻都值得细细品味。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发现,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潮新闻小编 · 2024-11-06 02:04回复
    关于杭州的历史“彩蛋”还有很多,期待大家都来解锁和点赞~
    最新评论(74)
    潮客_NB老马 · 2024-11-06 23:24 · 浙江宁波回复
    在青林洞里听到了一些“日常对话”
    潮客_qxzlvo · 2024-11-06 10:30 · 浙江宁波回复
    飞来峰居然三天两头有“首次发现”
    潮客_2yp6xi · 2024-11-06 07:12 · 湖南长沙回复
    让我们在旅行中收获更多知识和乐趣吧。
    潮客_wgpngo · 2024-11-06 04:56 · 贵州遵义回复
    石刻是历史遗留的印记,是为后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密码。!!!!!!
    潮客_2sbysz · 2024-11-06 03:54 · 浙江杭州回复
    文物古迹故事多,保护发扬传承,让历史长存。
    芝士饼干 · 2024-11-06 03:52 · 浙江金华回复
    它北面的灵隐寺,隔着冷泉溪相望。但是,很多游客来这里,习惯直奔灵隐,对于隔壁的飞
    潮客_wpz2u5 · 2024-11-06 03:52 · 浙江宁波回复
    飞来峰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飞来峰景区是一处历史韵味浓厚的景点。
    潮客_u2c38h · 2024-11-06 03:39 · 安徽合肥回复
    石刻是历史遗留的印记,是为后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密码。!!!!!!
    Alex_20221005 · 2024-11-06 03:18 · 江西抚州回复
    飞来峰对杭州人来讲,是日常的,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潮客_25icrb姑 · 2024-11-06 03:09 · 浙江绍兴回复
    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前几天,我在青林洞里听到了一些“日常对话”。
    潮客_wzmjrt · 2024-11-06 03:09 · 浙江湖州回复
    飞来峰居然三天两头有“首次发现”,它所传达出的信息过于密集和丰富了。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开新闻发布会前要有“七个准备”
    国际传播如何打好“侨”牌
    “小镇做题家”不该成为“御用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