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一周年之际,一场“湖学”思想盛宴在湖州展开。
10月26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诠释暨第三届湖学与江南儒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州举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论道“湖学”与江南儒学,与胡瑗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本次研讨会由湖州学院主办,旨在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湖学”的学术精神和文化特质,深度挖掘“湖学”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实践价值,推动“湖学”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时代贡献。
“湖学”究竟是什么?它是北宋思想家胡瑗在苏州和湖州执教期间创立的教学体系。胡瑗,字翼之,因祖籍陕西安定堡,又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1042),湖州太守滕子京邀请胡瑗到湖州府学任主讲,长达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他的教育思想逐渐成型,以“明体达用”教育理念为核心,强调培植根本、启发潜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世称“湖学”。
为什么要研究“湖学”?“湖学”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理念“明体达用”的提法就来自胡瑗创立的“湖学”。
从史至今,“湖学”的影响深远且广泛。“湖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将水利、算数、兵学等实用自然科学正式纳入官学体系之中,其核心理念“明体达用”按照现在的说法来说,就是要培养兼具道德与才干的有用之人、有为之士。
这种经世致用的“湖学”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湖州学院人文学院刘正武指出,“明体达用”,既包含了对政治维护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恪守,同时也要求积极用世,力戒空谈,因此对江南经济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在文化流动中,“湖学”思想突破了时空限制。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张天杰研究南宋时期湖州官员薛季宣与湖湘学者张栻的交游,发现张栻非常推崇胡瑗,甚至希望整修其墓地。“湖学”促进了区域学派间的交流,成为江南儒学的中流砥柱。
“湖学”还是宋韵文化之源。当前,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湖学是宋韵文化的正脉所在,也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瑰宝。《宋元学案》中,胡瑗被评开“宋世学术之盛”的“先河”,“力肩斯道之传”。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徐鹏说,胡瑗强烈的传道意识影响了后来的程颐等人,一时间“东南之地士人无不以仁义礼乐为治学之根本”。
今天重估“湖学”价值有什么意义?
“湖学”的理念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指出,“明体”强调价值观教育,这是教育的根本;“达用”则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天的教育需要培养德才兼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如今,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需要有人能够“肩斯道之传”。
胡瑗“明体达用”的湖学精髓,虽历经岁月磨砺,却历久弥新、枝繁叶茂。对于湖州来说,经历千年“湖学”文化浸润,赓续历史文化血脉,挖掘运用“湖学”价值,能更好引领“人文新湖州”品牌建设,打造人文荟萃最江南城市。
为此,湖州市已经启动了胡瑗墓园建设、安定书院规模提升等一系列重要项目,旨在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激活湖学文化。近年来,湖州连续举办了多届“太湖论学”高峰论坛暨“湖学”与江南儒学研讨会等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还成为弘扬湖学文化、推动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平台,湖州市委市政府和学界共同携手,深入探讨湖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