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专访 | 走走:从细节见心性,文学要“够”到什么?

    潮新闻 记者 刘玉涵2024-10-26 11:43全网传播量5.7万
    00:00
    00:00

    如果文学界有“侦探”,走走肯定是其中的最为敏锐者之一。

    在新书《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以下简称《无声的细节》)中,她行走于小说的字里行间,探寻着关键细节。

    最近,走走将这部新作带到钱报读书会,在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与作家钟求是,小说家、编剧海飞,作家张玲玲一起,展开对谈。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的授课导师,《无声的细节》一书,源自走走的教学课件。课件原分为五个主题:艺术女性的疯癫形象、童年的无心之罪、愚人叙事、动物叙事、记忆与失忆。因篇幅所限,成书时选取了前三部分。

    从毕飞宇、苏童、阿来,到耶利内克、麦克尤恩、福克纳,再到电影《黑天鹅》《狩猎》《阿甘正传》等,走走的身份在作家、教师、编辑之间不断切换,带领阅读者在文本和影像之间探寻“读到”之处。

    走走想捉住的只是细节吗?透过细节,她想让我们看到什么?放大细节,她想放大的是文学怎样的品质?

    走走,作家,著有《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等二十多部作品;《收获》 App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授课导师。

    心性的识读

    潮新闻·钱江晚报:《无声的细节》选自您的教学内容,作为教授创作入门课程的教师,您为什么会选择从“细节”这个角度切入?在您眼中,什么细节是有效的?

    走走:我理解的细节其实是这个作者很个人化的细微的趣味,它肯定涉及视角、意象、隐喻这些技术性元素,但更多涉及心性,作者和读者双方的心性,否则,一方走不进另一方的心里。

    单论技术,中国的很多小说都挺像模像样,换言之,能教给学生的都是二流的功夫。纳博科夫有个短篇《圣诞节》:“在林间银色的淡雾之外,高悬在森森树木上方的太阳迎来了教堂十字尖顶平静的光辉。”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描述。一般写作,按照现实逻辑,不是应该写成“教堂十字尖顶迎来了高悬在森森树木上方的太阳平静的光辉”吗?固然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在纳博科夫这里,神之光是高于自然之物的。这就是作者的心性在用力,这就是我认为的对展现作家心性有效的细节。我想让学生认出的、识别的,正是这样的细节。

    潮新闻·钱江晚报:有读者评价您对文本的分析精准入微得好比庖丁解牛,书中选取的范例书籍您阅读了多少遍才达到这种程度? 

    走走:用来和大家分享的篇目,至少得十几遍。每周才一个下午三节课,135分钟,备课得花三四天。很多小说,甚至不到最后开口讲那一刻,有些灵光一现的部分还是闭锁的。

    就像韩江短篇《植物妻子》,分享前一天,我才注意到那句“那时管理室旁的花坛里牡丹花正吐出一片片如断舌模样的花瓣”,为什么要比喻成断舌,突然就明白了她的关注重点。

    再比如乔伊斯《死者》,也是在讲座前敷面膜时最后听AI朗读时,突然明白,为什么晚宴必须如此冗长。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认为值得细读的书要满足什么标准?

    走走:要能在课堂上脱口讲述啊。我在挑选篇目时自己会在家里试讲一番,一般一个短篇得经得起讲上一个小时,门罗、契诃夫、韩江……都经得起。一个长篇得至少讲上四五小时吧,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一本书,讲了整整一学期,太多值得玩味的细节了。

    值得细读的作品一般来说,从读者角度看是不直白的,从作者角度看是有绝对耐心慢慢铺陈的。

    从阅读到写作

    潮新闻·钱江晚报:这本《无声的细节》对于阅读和写作爱好者都是值得推荐的,您认为细读能力的习得具有怎样的意义?

    走走:写是从读开始的。会读的,写得往往不差(案例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编辑型作家)。写和读,要解决的都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生活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掌握细读这种能力,读进去的都是世态人心,写出来的都是世故人情。不懂这些,不同情理解这可哀怜的人间,作者是没法给自己的人物一个自处的空间的。

    潮新闻·钱江晚报:有的作家出身“科班”,也有作家是“野路子”,小说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写作是否也分体验派和方法派?

    走走:掌握一种意识,慢慢形成一种直觉。体验和方法之间是双向的。有体验、有意识了,方法可能也就掌握了。

    潮新闻·钱江晚报:阅读向写作的转化是否是有门槛的?这种转化的关键在哪里?

    走走:一是读对了,读好了(而不是数量大,比如读了几百本同一类型的爱情小说,大概率是没法提升写作的),但最关键的还是写,写得多了才有手感。一个写作者是否有天赋,自己写了才知道。

    潮新闻·钱江晚报:在您的作品当中有没有您比较满意的细节?动人的细节大多是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还是自然冒出的?

    走走:自己还真没有满意的……继续努力。好细节应该是作者对整体文本有意识的把握基础上,因为心里一直想着念着,看似自然冒出的。

    潮新闻·钱江晚报:编辑和作家的身份左右互搏但是也互有裨益,这两重身份的交叉对您的帮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走走:像看出自己想避开的写作上的弱点一样,看出作者想滑过去的部分。

    潮新闻·钱江晚报:从编辑的角度来讲,您对于好作品和好作家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走走:我个人阅读角度的好作品,是看是否提供陌生化的东西。编辑角度而言的好作家,有自知之明吧,无论有了多少所谓的世俗成就,对写作这件事还是有敬畏之心,想去够一些东西,而不是流水线、模式化生产一些能发能出版能拿稿费也许也能拿奖的东西。

    文学之新

    潮新闻·钱江晚报: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或是创意写作相关课程,其中的“创意”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走走:我个人不太认同这个翻译(当然今天说这个毫无意义),个人更认同的译法是“创造性写作”。因为创意更像一拍脑袋的idea,广告学专业更常用的一个词。

    如果是指创造性,可能体现在教会学生了解不同乐器(不同体裁)不同音色(不同风格)吧,这样学生想要书写时可以通过不同选择表现出有自己节奏感的声音。

    潮新闻·钱江晚报:读书会上各位作家老师对于“文学中的创新”展开了讨论,比如海飞认为“日光之下无新事”,更在乎情感的流露、人性的探讨,并不刻意追求“新”;张玲玲则认为抵达同一价值观的不同叙事路径也是“新”,您对此如何回应?

    走走:我觉得海飞老师谈的是“讲个什么故事”,张玲玲老师谈的是“怎么讲个故事”,我想说的新,就像韩江把卡夫卡笔下的甲虫——人被动异化,创新成植物——女性主动净化,就把一种暴力对抗创新成非暴力不合作的哲学态度,把传统女性叙事的二元对立创新成了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她处理的不再是男性VS女性的关系,她处理的是人VS非人类自然的关系,就像莱姆的《索拉里斯星》。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个人在创作当中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走走:过去我个人追求形式上的新(现在发现各种文本游戏,AI都可以玩得更好),开始教书之后我越来越认识到“真”的重要性,我想无限真实地诉说自己,在此基础上实现善和美,那就是最好的到达了。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在广泛阅读和多年从事编辑的过程中是否观察到作家创作上的一些变化?当代作家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走走:年轻作家里,我看到的主要是形式上的实验性、创新性,在文本层面上的拼贴、游戏等等。

    今年我看到的写六七十年代乡村这么一个传统对象,却写出了“新”的,是老作家吕新的《深山》,语言的生机灵动、人物的淡然开阔、叙述角度的声音多变等等,是在意识形态方面非常年轻、纯净、天真而又在有情无情之间不失苍凉的一部好作品。

    潮新闻·钱江晚报: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短平快),您在写作当中是否因此遇到某些困境?作为编辑,在您看来,当代作家是否因此面临有普遍性的问题?

    走走:我刚写完一部长篇《身体之年》,现在在修改。个人写作最大的困境是如何能始终保持好奇的讲述欲望,如何能确定它真的在认识自我。

    我认识的一些年轻作家似乎纠结于生活的同质化……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同时也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新生代的创作者展现出了什么样的面貌?

    走走:新生代的创作者忙于制造纸上的人生困境,电脑前的情感风暴。所以我更希望他们先去生活、做事,写作真的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那件事。

    图片来自受访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电影中,那些青年的声响
    相关新闻
    钱报读书会预告 | 走走分享写作锦囊:小说细节“读到”之处
    攀峰揽胜 | 《鲁智深》洪万里:就像长镜头在看鲁智深的故事
    她在北大开的这门课也太火了……
    钱报读书会 | 资深编辑走走化身“小说神探”,在细节中读人性
    又美又有才!海宁三名“90后”美术老师作品入选省级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