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海宁许多镇街,常能见到这样一幕:绿道旁、果园里、老街上,政协委员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商民生事。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载体,正是首创于五年前的海宁。
5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关口。10月25日,海宁市政协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之“民生议事堂·协商惠民生”理论研究工作交流会召开,晒一晒“民生议事堂“的五年成绩单,总结经验、梳理成效、深化思考,以理论研究推动政协工作实践创新,进一步深化“民生议事堂”平台建设。
2019年初,周王庙镇云龙村的蚕农们曾一度因为养蚕不赚钱而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同年4月,云龙村蚕俗文化园里,海宁市政协在这里召开了首期“民生议事堂”现场协商会,香樟树下,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蚕桑产业群众代表,就周王庙镇“蚕桑老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展开热烈讨论。会后,镇里推动成立了蚕桑示范基地,“公司+农户”模式有效提高了蚕茧质量,增加了蚕农收益。
自此,诞生于一棵香樟树下的“民生议事堂”现场协商会逐渐成为了海宁乃至全省基层政协协商的一道风景。
五年以来,海宁市政协依托12个镇(街道)委员履职小组,开展“民生议事堂”协商活动161次,其中涉及民生类75次、社会治理类47次、产业发展类27次、其他12次,参与委员1500余人次、参与群众及利益相关方代表1000余人次。
“民生议事堂”在打开群众“话匣子”的同时,萃取出基层治理的“金点子”。会议上,优秀理论研究获奖文章作者代表依次发言,分享交流如何用“民生议事堂”这个创新平台,既衔接党政所需、又连接民声民意。现场还邀请了省政协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围绕“民生议事堂”理论与实践创新进行授课。
临平区、钱塘区、海宁市依托“民生议事堂”协商,杭海三地流域实现共管共治;“民生议事堂”助力嘉兴市首个公建民营的村级养老院——马桥街道先锋社区幸福养老服务中心的快速投办运营;三次“民生议事堂”协商,持续多年追踪,让马桥街道的绿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始终“在道上”……在“民生议事堂”协商会上,一句句“民声”掷地有声,变成“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基层社会治理“金点子”。
为把这个载体打造成具有海宁政协特色的协商品牌,海宁市政协实施并不断规范“七步法”协商流程,建立“交流一个群、记录一张表、结果三方评”的全流程管理机制,还创新探索主席会议和“民生议事堂”的联动协商,通过实时连线互动,将“民生议事堂”的协商意见建议带到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上。更是依托数字赋能,让群众实现在线建言,与基层治理四平台有机贯通,则实现了建议办理的高效协同。
“这五年,海宁‘民生议事堂’,围绕百姓所盼、发展所需,把准了协商方向和定位,清晰了协商内容和对象,规范了协商流程和机制,丰富了协商形式和渠道,让人民政协制度优势更有效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海宁市政协主席周红霞说,海宁作为“民生议事堂”的发源地,要对照“先行者”的目标,进一步带动政协系统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以理论创新推动人民政协工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持续推动“民生议事堂”走在前列、当好示范。
五年间,“民生议事堂”从海宁走向全省。
五年间,“民生议事堂”听民声传民意,让民生议事更见实效。
五年间,从“请群众到政协协商”到“走出去与群众商量”,委员们与群众的心越贴越近。
而今,“民生议事堂”的答卷仍在潮城大地上书写,值得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