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乐队,岂止是年轻人的专利?在海宁,就有这样一支超有范儿的老年乐队,他们由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爷组成,年龄最长的已达80岁高龄,最年轻的也迈入了70岁的门槛。
一旦拿起乐器,年龄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构建起充满精气神的老年梦,并身体力行地将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11位“老顽童”组建老爷爷乐队
在斜桥镇新农村永乐组,苏雪其的家中常常传出悠扬的歌声与欢快的旋律。此刻,这支老爷爷乐队正全神贯注地排练着一曲《新农之夜皮影情》,这首曲子的灵感源自传统皮影音乐元素。只见爷爷们手持乐器,吹拉弹唱,彼此间的配合默契十足,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无尽的热情与活力。
这支乐队有一个雅趣的名字——苏雪其文艺沙龙。自去年成立以来,便由热爱文艺的队长苏雪其,携手十位同样怀揣文艺梦想的老爷爷共同组建,乐队成员各有所长,有的精通二胡,有的擅长笛音,还有的热衷于锣鼓。
苏雪其
年轻时,大家最初互不相识,但是彼此都怀揣着音乐的梦想,让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切磋吹拉弹唱之技。然而,随着工作的忙碌,他们各自奔向了不同的方向。
“退休后闲了下来,因为热爱音乐,所以我们又聚集到了一起,重拾年轻时的快乐时光。”乐队成员封祖良说。去年,几人一拍即合,组建了这个自娱自乐的“老年乐队”,既打发了闲暇时光,又能在各种文艺比赛中为村里争光。
从小便对文艺充满热情的苏雪其是海宁皮影戏非遗传承人。中学时期,他便开始学习笛子演奏,并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那时,文艺宣传队冬天排练节目,春节期间则到各村及周边乡镇演出,自编自演本地的先进事迹和人物。后来,他又学习了二胡演奏,并加入了市文化馆的实验越剧团,在浙北地区和上海等地演出。在越剧团期间,他不仅拉二胡,还学习了吹唢呐和打击乐锣鼓。离开越剧团后,他进入了斜桥文化站工作,并自学了作曲、乐理知识以及曲艺作品的创作。“年轻时候,一直有一个音乐梦,通过自学,让我有了一些音乐底子。”
在文化站工作期间,苏雪其还与斜桥镇中心合作成立了斜桥镇少儿皮影剧团和斜桥皮影剧团。这些剧团曾在杭州宋城、桐乡乌镇等旅游景点演出。退休后,他参加了皮影艺术团,致力于传统海宁皮影戏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并参与了近百部传统和现代皮影戏的排练。此外,他还曾代表浙江省民间艺术代表队出访新西兰。
有了这些丰富的经历后,退休后,他想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和其他乐队成员一起,组成了一支老年乐队,参加海宁的各种公益演出。去年,乐队的民乐合奏《喜庆小调》获得海宁市老年器乐比赛一等奖。此外,他们还参加了镇里的迎春文艺演出等多个活动。
团队能力的提升需要兼顾个人能力的提升,今年71岁的王叙元是乐队最年轻的笛子手。论音乐素养,他可不比年轻人差,笛子吹得溜,二胡也很厉害。尽管如此,他私下常常自己练习,直到把一首曲子琢磨透为止。“吹笛子需要熟能生巧,不然就会生疏。”王叙元说道。
另一位二胡手钟南山,这些年,他不仅参加斜桥的各类文化活动,还积极为海宁市各个社区的业余越剧演唱队二胡伴奏。乐队成立后,他依旧坚持每天练习,“就是喜欢。”钟南山爽朗地笑着,手上的老茧清晰可见,他开玩笑说,“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伙子,排练再累睡一觉就能恢复了。”
音乐是一种态度 点亮晚年生活
为什么喜欢音乐?老爷爷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因为生活因此变得充实。”
这群老年人,因为热爱音乐而相识相知,他们用音乐表达对生活的热情。成立乐队后,他们有了伙伴,老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村里、镇里还是市里有公益性质的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前往演奏助兴;闲暇时,还会代表村里参加区里的文艺比赛。
音乐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与满足,更让他们的晚年生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同时,这份喜悦也通过他们的演奏,化作一曲曲动听的乐曲,传递给更多人。谈到未来,队长苏雪其激情地说:“我们沉浸在音乐中,音乐让我们感觉自己更加年轻。未来,我们渴望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技能,以音乐回馈社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