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视觉中国
举报是家长、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学校教学行为的途径之一,但最近有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由于成本小、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回复、应对各种举报。
教育举报扩大化现象,在近几年日益凸显。举报分很多种,但就目的性来说可以分两种,一为解决问题,二为泄愤抹黑。不实举报主要从后面这一目的出发。《半月谈》曾刊发《不实举报等有增加趋势,不少教师如履薄冰明哲保身》报道,提及近年来人们对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颇为关注,但一些涉及教师的不实举报、污名化、刻意炒作有增加趋势,让不少教师在不利舆论环境中如履薄冰。
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甚至学生丢了一块橡皮,都可能成为被举报的理由。2020年“广州体罚血衣事件”可能是在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关于老师的不实举报。一些家长的“想象力”,令人“大开眼界”。
“老师被打成‘筛子’,漏风的是教育”。被不实举报阴影笼罩的老师们,困于自证,选择“躺平”。学校要专门开辟专门的部门,花人手、花时间去处理扩大化的举报。如此,教学精力被挤占,家校信任被损毁,学生将受到不良影响。
举报在教育领域被滥用,原因有多重。一是部分家长学生权益意识增加了,以维权的借口行不义之实。二是网络舆论对教师失德的高敏感环境,助长了投诉者的扭曲心态。三是现今家庭对孩子越来越重视,但是不同家长、家校之间的教育理念却有比较大的分歧。四是在高强度、高压力的教育生态下,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犹如走钢丝,既微妙又脆弱,信任度禁不起考验。
都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但是教育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和风细雨,尤其是在不断加码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今天这个思想丰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界定教师行为的边界,可能是消除不实举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今年8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肯定了教师的惩戒权。
规则,可以更好地保护双方。像上述文件这样明确界定教师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的具体规定,不妨多一些。有章可循,自然有理可依。同样,关于举报的事宜,教育部门也应明确举报主体权责和接诉范围,优化处理流程,健全不实举报的澄清正名机制,让无辜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挺直腰杆。
在声援老师的同时,或许还要进一步审视,在老师成为举报对象之前,家长的声音是否能被听见?家校的沟通是否到位?光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现在的家长事儿真多”不能解决问题。正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的变化,在合理范围内不带偏见地处理家长、学生的诉求,将问题解决的端口前移,是学校能为老师撑起的一把“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