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2日,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哗变》亮相上音歌剧院,以“话”的魅力,征服上海观众。这是北京人艺此次参加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第二部剧目。在首部参演剧目《茶馆》博得开门红之后,《哗变》的上演为北京人艺在沪驻演掀起第二个观演热潮。
演员们身着剧中清一色的军服,坐在舞台上,庄严、肃穆的氛围将观众迅速代入法庭情境。当法庭质询开始,剧场观众席鸦雀无声。整个演出过程中,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让全程高能的辩论释放出巨大能量。舞台下观众凝神屏气,跟随剧情一起紧张、纠结、反问、探寻……演出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让这场智谋与人性的较量尘埃落定,带给观众震撼心灵的冲击和思考。随后全体观众打破之前的“克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哗变》是北京人艺外国戏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由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朱旭、任宝贤等老一代艺术家主演。这样一部全部靠“话”支撑的清一色男性角色的话剧,在当时的话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让舞台下的观众为之叫绝。2006年,重排版的《哗变》上演,曾经的副导演任鸣担任重排导演,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中青年演员接过这部已经赢得无数赞誉的经典名作,并演出至今。“《哗变》让我知道什么是正宗的话剧。”导演任鸣曾多次这样表示。
没有任何场景变化,整个舞台在一个逼真的军事法庭现场,演绎着被告、原告、检察官、辩护律师与证人间言辞犀利、逻辑缜密的质询与辩论,在这一切的背后,更是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人性博弈。这样一部全部依靠演员的台词来完成表演的作品被称为“话剧姓话”的代表作,更被誉为话剧舞台的教科书与试金石。
此次带这样一部话剧来到上海,北京人艺希望在展现经典的力量的同时,还展示出北京人艺特有的传承。和《茶馆》一样,由第一代演员阵容出演的《哗变》也曾在1988年来到上海巡演并引起轰动;此次《哗变》由第二代阵容上演,是对人艺历史的呼应,也是对京沪文化交流、互促的延续。因此,这场演出对于北京人艺和剧中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意义不凡。
剧中魁格的扮演者,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称,是“完成一次心愿”——“两代演员赴上海展示同一个剧目,是历史的对话。这部剧目特色就是说话,是最见演员台词功底的一个戏。台上只有两个演员走动,其他演员都是坐着说台词,非常独特,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希望观众在现场能够感受到演员依靠台词来完成的人物塑造和内容传递。”作为台上两位能走动着说台词的演员之一,扮演格林渥的吴刚表示:“格林渥这个角色是这个戏节奏的把控者,在台上的走动也要走出节奏。同时,这部戏台词量非常大,逻辑性非常强,不能有一句接不上,而且每一句都要说得精彩漂亮,把意思传递清楚。”
饰演查理的王刚认为,这部戏可谓“演员演得过瘾,观众看得过瘾”:“演员在台上要调动观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得台上台下有一种互动感。由于舞台上没有别的支点,演员用语言形成视像,让人身临其境。”饰演伦丁的高冬平最大的感受是“上海观众懂戏。从《茶馆》到《哗变》,城市不一样,但是对于作品的喜爱一样,上海观众给演员很多回馈,让我们很有信心。”饰演伯德的丁志诚对这部戏有着深深的情怀:“我们几个同学都在这部戏,很珍惜。我们这一代演员有幸见过老一代的演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希望能通过我们让更多年轻演员和年轻观众了解这个戏,甚至是人艺外国戏的风格。”同时,作为剧中年轻演员的代表,饰演玛瑞克的王雷也已经演出这个角色18年,他表示来到上海演出有一种幸福感,“上海观众很热情,他们享受看戏,也热爱戏剧,希望他们能够喜欢这部代表人艺风格的作品。”
舞台上演员以最真诚的状态迎接观众,舞台下观众也报以同样的热情。由于此次《哗变》演出一票难求,能到现场观看的观众都表示自己“抢”到演出票十分难得,也很幸运。观看后观众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久久不能平静,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带来的《哗变》太震撼了,我感觉演出过程十分‘烧脑’,太紧张刺激了,很多年没有看过这样考验功底的作品了,为北京人艺和艺术家们点赞。”“看戏过程中,我一直被紧张的剧情牵引着,好奇最终的审判结果,没想到结局已经超越了输赢,直接让我看到人性的伟大,惊讶又感动。老师们毫无痕迹的表演让我看到话剧的魅力。上海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我们真的盼望北京人艺这样的高品质剧目能够多到上海演出。”
据悉,接下来还将有新排版《日出》,历史大戏《杜甫》和京味儿新作《正红旗下》与上海观众见面,继续在上海,绽放“京”彩人艺。
(摄影:李春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