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新阵地进先贤故里 新教材入校园课堂 定海探寻浙东“黄门礼学”文化魅力

    潮新闻 罗舒丹 通讯员 吴剑波2024-10-18 02:50全网传播量12万
    00:00
    00:00

    10月14日,位于定海的浙东礼学馆开馆仪式在双桥浬溪村举行。经过1年多筹划建设,这座以舟山文化名人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内核,集聚礼学文化研究、展示传播的综合性文化空间正式向社会开放,为舟山传承“两黄”文化提供了新阵地。

    千徒出黄门,定海文脉长。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作为晚清礼学大师、浙东学派人物,在中国礼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相关资料显示,“两黄”共有著作409卷,占了历代舟山人著作约二分之一,并且大多属于中国一流的学术著作。他们倡导的“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学术文化精神,对近现代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当代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回响。

    定海双桥街道浬溪村(古为紫微墩头)是黄式三、黄以周的故乡,在这里诞生的黄氏父子也是舟山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在国学热潮逐渐兴起,乡村文旅融合方兴未艾之际,定海利用这一独有的国学资源,将“两黄”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当代服务。

    南北礼学“大咖”来舟谈“两黄”文化

    10月13日,长峙揽月湖畔的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内大咖云集,一场以“黄式三、黄以周学术文化当代价值与传承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此举行,来自北大、浙大、复旦等全国高校研究“两黄”文化的文史专家、教授和黄氏后裔及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等80余人参加研讨。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两黄”文化在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集中展现了一批新思想、新观点。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杨志刚从晚清礼学演进的若干特点出发,拓展至对以黄式三、黄以周、孙诒让为中心的浙东礼学的认识,介绍了清代礼学的传承发展及在当下的意义。他表示,民国时期多位重要的礼学家都在南菁书院向黄以周问学,这些历史清晰地呈现“两黄”的地位及影响,以“浙东礼学馆”为“两黄纪念馆”冠名,其隐含的用意令人赞同。

    在以《〈六书通故〉对礼今古文的认识——段玉裁、黄以周汉读观比较》为题的主旨报告中,浙江大学虞万里教授将黄以周对今古文的观点与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进行比较。他认为,段玉裁的汉读条例虽被嘉道以后学者所尊信,但其不分时期、不分经师个人用词习惯,将它作为一个平面而一分为三,缺乏历史观。而黄以周避开段氏的“例”,去揭示“或”背后的来源,真正把握了汉代经典文本在传授过程中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有利于复原和解释汉代经师传经过程。

    “‘实事求是,莫做调人’长期当作黄以周的学术座右铭被人熟知,但他的座右铭可能并非8个字,而是16个字。”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在交流中以《清代“实事求是”之学源流考》为题,从对清代黄以周“实事求是”之训延伸至经学学风。他认为,“实事求是”首先藉着汉学得到普及与拓展,随后在汉宋之争中获得新的含义,在汉宋兼采中,其内涵外延均不断扩大。随着学术讨论向各实践领域的延伸,“实事求是”既成为经时济世的标准,又成为接引西学的利器,更成为开启现代中国基本精神的关键一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锷以《读黄以周〈礼书通故〉》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关于黄氏父子的礼学研究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代表性成果,但是对于《礼书通故》一书如何评价尚有可以讨论的空间。王锷从综论礼学的杰作、专题论述的典范、分条考辨的代表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认为《礼书通故》是黄氏礼学研究的结晶,与《读礼通考》《五礼通考》三足鼎立,堪称清代礼学研究之杰作。

    舟山本土的“两黄”文化作为浙东学派的重要一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去年,舟山市社科界启动开展“定海黄氏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传播”系列专题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被汇编成书并在研讨会上发布,成为推动发展舟山特色海洋文化、赓续海岛历史文脉的标志性成果。

    定海文化新阵地谋求“江湖地位”

    樟树环抱下的浙东礼学馆环境幽雅,走进展馆大门,拓自黄以周所著《礼书通故》封面的“礼”字在绿树白墙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新开放的浙东礼学馆由两黄人物纪念展陈馆、礼学综合文化空间、户外拓展空间组成,总面积约2500m2。

    200多年前,从当时的紫微墩头出发,黄氏父子进入浙东学术中心宁波,再由浙东融入到两浙学术中心杭州,进而由杭州走向江苏学术中心南菁书院,其背后是几百年的家族学术积累与接力,浬溪这个古老村落是当之无愧的浙东“礼学第一村”。

    2006年,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海洋大学“两黄”研究团队整理的《黄式三全集》《黄以周全集》入选首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而《黄式三黄以周合集》也被纳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整理工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黄式三、黄以周既是浙东通儒,更是定海儒学文化标志性人物,针对文化展示平台缺乏的现状,定海一直在谋划建设一座与‘两黄’有关的陈列馆,打响本土文化品牌,实现‘古为今用’。”定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定海于去年启动浙东礼学馆项目,选址双桥浬溪村,由双桥街道负责场地建设,打造一个集礼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国学游学与教学基地与一体的文化新阵地。

    “黄式三、黄以周礼学文化是舟山除普陀山观音文化外最具有影响的文化现象,他们不仅仅是定海千年文脉的文化地标,同时也是浙东乃至整个清代的经学高峰和礼学高峰,我们应该让它走进千家万户。”给浙东礼学馆建设当“推手”的是定海区文化特派员、浙江海洋大学教授程继红,作为长期从事“两黄”文化研究的舟山学者,他和团队全程参与了该馆的策划设计和布展建设,旨在打造以浙东礼学为主题的特色文化礼堂和基层特色人文空间。

    让更多人能直观深入地了解“两黄”文化内涵,感受浙东礼学的源远流长,程继红多方筹措调取了“两黄”著作书籍、古籍拓本、黄氏墨宝真迹等图文实物,黄式三代表作《论语后案》及黄以周代表作《礼书通故》原刻板等在馆内首次展出,成为浙东礼学馆的“镇馆之宝”。


    10月14日,浙东礼学馆迎来了首批“重量级”客人,参加完“两黄”学术交流活动后,一批国内文史专家、教授等走进这里参加开馆仪式并参观考察。“命名为浙东礼学馆,没有把它称作纪念馆,我认为非常有眼光,虽然立足于黄氏父子,但还拓展至浙东,整体布局完全能够作为浙东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同时它坐落在乡间,可以把学术研究和礼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这在全国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说,期待展馆在浙东乃至全国逐渐彰显它的“江湖地位”,召集更多全国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来这里交流考察。

    礼学大师入选课本彰显文化软实力

    9月28日,浙江省首批优秀先贤地方专题教育材料《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在杭州正式发布。该套丛书遴选了从东汉到清末近2000年间,在浙江省历史上有着较高知名度、较强代表性,并在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13位思想大家、文化名家,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全省域、系统性、体系化的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读本。


    值得一提的是,舟山编写的《走进黄以周》《品读黄以周》乡土教材入选该套丛书。该教材编写出版工作由市委宣传部主导,市文明办和舟山市教育学院负责编审,程继红教授作为学术顾问参与其中。“书中精心设计的四个单元,结合‘寻古坊’‘故事亭’等特色板块,引领读者珍惜时光、求学不倦,见贤思齐、守正创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赓续传承。”市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新学期,舟山市多数中小学校已试教了《走进黄以周》《品读黄以周》。

    “从古代书斋走进当代校园,让学术的儒家礼学文化变成民众认同的大众文化,‘两黄’文化才能更有生命力。”定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浙东礼学馆为传承和发展“两黄”文化提供了一个体现文化自信、文明建设、文旅融合价值的重要平台,为定海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两黄文化,深挖其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本土文化品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文化自信上看,“两黄”文化是定海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礼学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和丰富的思想精华;从文明建设上看,“礼学”核心价值在于促使人心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尤其是在清廉家风塑造方面,“两黄”礼学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下步,定海将紧密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聚焦传统文化根脉,着力做好在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传承等工作,把浙东礼学馆打造成为舟山乃至浙东地区的研学基地,围绕“两黄”文化的核心——“礼”,开展系列有礼有节、有趣又能传承弘扬“两黄”文化的活动,使之成为定海文旅融合新地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定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
    钱塘江抲鱼儿2050 · 2023-04-17 05:20 · 浙江杭州回复
    谁超过茅台想做一哥,结局都惨。这是A股魔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