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盏上,旋律流动,回响千峰翠色。近日,“听见中国”2024浙江文艺国际交流演出活动于法国巴黎、葡萄牙里斯本举行。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是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带来的青瓷瓯乐。
当乐手轻轻敲击着大小瓷碗,音符仿佛在潋滟水波间流淌,旋即晕染出一幅“九秋风露越窑开”的江南诗意图。古雅清幽的瓯乐,引得现场观众纷纷点赞、拍照。他们发觉,原来“china”既是中国瓷器,也能作为一种乐器,奏出美妙的音乐。那么,瓯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天籁之音?
一
“瓯乐”,即击瓯作乐。这里的瓯,说的是用作茶碗、酒杯等的瓷器。将越窑烧制的各种青瓷碗盏按音阶排列,盛以不同水量,进行敲击,便可演绎出独特的“越窑青瓷瓯乐”。
浙江是越窑青瓷的故乡。东汉晚期,青瓷在宁波上林湖一带的越窑烧制成功,随后流行开来;到了唐、五代,越窑中的精品——秘色瓷进入宫廷,瓯乐也迎来“高光时刻”,凡茶楼酒馆、梨园乐坊皆闻瓯乐之音,正是“越器敲来曲调成”。
据唐代《乐府杂录》记载,古人取越瓯等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轻旋薄冰盛绿云”的青瓷器皿依次排开,宛若一个个温婉清丽的江南美人,而水量不同,击奏发音也不同,堪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何等奇妙。
古人曾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记述过瓯乐入耳的声音质感。比如诗人温庭筠的一句“碎佩丛铃满烟雨”,道出乐音如玉佩叮咚,温润和谐;文学家梅尧臣赞其韵味迭出,“而又冰质莹然,水声脩然,度曲泠然,入耳浏然”;诗人张曙则听出另一种味道,他在《击瓯赋》中称瓯乐低音呜咽,好似“猿袅树以哀吟”。
不妨由此展开一番有趣的想象:旧时名家大师衔杯对酌,酣畅淋漓,兴之所至便会来上一段瓯乐版的“打击乐”,指尖“翻飞”处,尽是高山流水曲。
击瓯之乐伴越窑青瓷而生,也因窑火熄灭而沉寂。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上林湖寺龙口越窑遗址发掘时,出土了越鼓、越埙等青瓷乐器。于是,这颗久被掩埋的音乐明珠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本世纪初,慈溪复烧越窑青瓷,并设立研究所和艺术团,召集一批研究者和演奏者投入到瓯乐的“复原”研究当中。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复刻”出20多种、30多件越窑青瓷乐器,并创排出《越·瓷风》《听·瓷》《上林瓷风》等原创作品。
10月13日,青瓷瓯乐在巴黎奏响,现场座无虚席
二
从青瓷复烧、乐器“复原”,到创排曲调、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瓯乐的“回归”并不只是再现古老音乐,更是穿过时光缝隙生生不息的文明接力。可为了让仅存于古籍中的乐音“穿越”至当下,瓯乐研究者选择的这趟“接力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比如,古器如何“重生”?烧制青瓷乐器本就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烧制过程中的窑变、拉坯密度不均衡等,都容易造成音律失准。为此,当地成立“攻关小组”,全力研究青瓷乐器。技术人员一次次打碎重烧、一轮轮仔细调音,终于突破了音阶微调技艺,做到不用加水也能奏响美妙的音律。
再如,技艺如何“焕活”?音乐的魅力之一在演奏,诸如滚奏、刮奏等精妙的演奏技艺,令瓯乐既能成组演奏,也能与琴瑟箫笛等合奏。可现场表演究竟是怎样的?谁都没见过,“复原”演奏技艺无疑难上加难。
面对遗失的技艺,团队辗转多地学习民间曲调、翻阅无数古籍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密码”、与主创《梁祝》的何占豪等音乐家进行研究和艺术创作……只为让古韵重现孜孜不倦。2009年,“青瓷瓯乐”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说瓯乐文化因传承与守望而变得厚重绵长,此后接连不断的“出海”经历,更让这声千年遗响名动世界。
瓯乐海外演出的第一站是法国波黑沃小镇,这里因常年举办艺术节而久负盛名。2003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小镇的中心广场挤满了热情的观众,人们大声呼喊着“雪拉同(青瓷的法语音译)”。彼时,三场演出场场爆满,艺术节负责人感叹:“看似普通的锅碗瓢盆,竟能奏出如此天籁之音。”
也正是从那时起,瓯乐团多次赴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同时受邀亮相上海世博会、杭州亚运会、中日韩外长会等国际舞台。如今,瓯乐再次出国巡演,声声旋律从时光深处走来,把灿烂的东方艺术带到更多人面前。
去年6月,青瓷瓯乐艺术团在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浙江馆主舞台展演
三
瓯乐在古时就曾担纲“音乐大使”,推动不同文明间的音乐交流,它还曾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土耳其等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绘有这样的画面:人们吹着笛、击打水盏,跳起欢快的舞蹈。不禁要问,瓯乐如何在文化交流上发挥更大作用?
探索“跨界混搭”。民族音乐在守住古韵的同时,不妨拥抱更多音乐元素,以更“潮”的方式呈现。比如,此次在法国、葡萄牙的交流演出,瓯乐团在瓯乐演奏中加入与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的“互动”。在早前的一些原创作品里,他们也曾做过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比如将瓯乐与情景歌舞结合等。
不少乐迷也期待民族音乐可以多多与动漫、游戏、影视剧等进行跨界融合,从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近期,大热的浙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云宫迅音》;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上海民间乐团“自得琴社”创作的世界杯主题曲也走红外网。这些“混搭”都让民族音乐更加悠扬与绵长。
拥抱“第二舞台”。除了现场演奏外,网络平台正成为展现民族音乐魅力与风情的“第二舞台”。某短视频平台上,去年累计观看民乐直播的人次突破128亿,每天有4200多场演出“抵达”听众。通过小小的屏幕,既能聆听民乐大师的在线教学,也能欣赏民乐主播连线“斗乐”。瓯乐等民族音乐若能积极拥抱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方式,进可大舞台,退可小屏幕,相信也能收获更多“铁粉”。
“听见中国”2024浙江文艺国际交流演出活动现场,观众陶醉其中
广觅“天下知音”。音乐是文明中极为灵动可感的一个部分,也最能打动人心。大部分外国听众听不懂汉语,但能听懂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感受其中凝结着的中式浪漫和审美旨趣。民族音乐能以情动人、以文传声,也能通过国际艺术节展、博览会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以乐会友、众乐其乐。此次瓯乐“出海”巡演,收获了不少国外“新粉”。有国外观众就说:“像这样的演出是十分有效的文化交流形式,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华流亦能成为顶流。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频繁的今天,希望历经千年、“涅槃重生”的瓯乐能够继续走向世界,也期待瓯乐这样的“中国声音”能收获更多五湖四海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