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专访导演魏德圣:希望《816》开启孩子们的生命教育

    潮新闻 记者 陆芳2024-10-16 03:31全网传播量12.5万
    00:00
    00:00

    由著名导演魏德圣执导、编剧,郑又菲、曾沛慈、陈博正、郭大睿、田中千绘、范逸臣等主演的电影《816》,将于10月19日正式上映。

    从经典爱情片《海角七号》到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魏德圣导演以其扎实的电影品质与真实感人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业界的赞誉。时隔七年,他将创作触角延伸至儿癌题材,倾力打造了电影《816》。

    影片讲述了六组性格迥异的儿癌家庭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勇敢奋战的感人故事,延续了魏导一贯的细腻人文关怀与深刻社会洞察,以温柔的视角,深入浅出、轻快温暖地探讨了生命与死亡这一永恒的主题。

    上周末《816》在47城举行了超前点映,影片引爆共鸣,获赞“从一群患癌儿童的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被他们的快乐感染、治愈,令人更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笑中带泪,泪中又有希望,是一次有笑有泪唯独没有苦的体验”。目前《816》豆瓣评分高达8分。

    近日,潮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魏德圣导演,听他聊了聊电影拍摄的幕后故事。

    魏德圣导演

    1】儿癌病房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

    魏德圣导演以《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两部佳作深受影迷喜欢。如今,这位电影人携新作《816》归来,将镜头聚焦儿癌群体。

    当日采访,魏德圣说话风趣幽默,亲和力十足。

    魏德圣说,自己拍完《赛德克·巴莱》后就想拍一些有普世价值的有趣的电影,一部讲亲情,一部讲友情,一部讲爱情。

    友情片就是他监制的,讲棒球故事的《嘉农》。讲爱情的,是一部音乐剧形式的《52赫兹,我爱你》。《816》则是一部讲亲情和儿癌题材的电影。

    “我一直想,有一天我老了,一定要拍一部儿童相关的电影。二十多年前,我刚入行不久,曾采访过一位骨癌截肢的大一学生,她跟我讲的关于癌症病房的事情让我很感动。她说,她在病房里住了一年多时间,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不想活的孩子,而且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

    魏德圣说,事后他也去采访过一些癌症病房的医生们,他们也这么说,儿癌病房其实是一个最有生命力的地方。这里的孩子每个都想活,每个爸爸妈妈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医护们也都全力以赴,所以这是全世界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想要积极地活着。

    魏德圣说,疫情期间就对自己说,把这个剧本写出来,等年纪大了再拍:“等剧本写完,就觉得很喜欢,不用等老了再拍,反正现在也够老了(哈哈),可以拍了。”

    2】小孩子真的很伟大

    《816》的主角是六组儿癌家庭,是一个群像戏。影片塑造了六位性格迥异、各具魅力的小勇士形象,他们是乐观懂事、热爱街舞的源源,戴着彩色假发、酷劲十足的音乐少女珈农,痴迷画画与机器人的男孩是延,期待妹妹出生、在医院骑行的罗恒,纯真善良的小天使努拉,以及帅气阳光的少年大杉。

    《816》中的儿癌患者家庭

    他们各自的故事线交织成一首首生命的赞歌,彰显出患癌儿童超越年龄的勇敢与智慧。这些小勇士们在家长、医护人员的陪伴与鼓励下,展现出与病魔抗争的顽强意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照亮了黑暗,赋予影片深入人心的力量。

    《816》中的儿癌患者家庭

    “我一直觉得一个演员,一个家庭好像只能呈现一个问题,但儿癌病房所要呈现的问题其实非常多。如果说可以利用群体的力量,不同的婚姻关系,不同的年龄层的大人们跟孩子们,他们面对各自的家庭问题,又必须要在这么一个大病房里面,互相冲突磨合,到最后一起扶持过关。我觉得会让这个戏有更多的层次,也让观众有更多的投射感和代入感。”

    《816》的筹备很顺利,最大的困难是找演员。六组患癌儿童家庭,还有医护人员等,主演特别多。为给小朋友角色找到适合的演员,花了很长时间。

    魏德圣说,有些是儿童演员,有些孩子是素人。他们先去社交媒体上找,看有没有适合的,再约来试镜。找来以后再进行表演训练,让大家彼此熟悉。

    片中喜欢骑小三轮车的脑癌患者罗恒这个角色,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罗恒这个角色很难找,我要一个看起来很聪明,外形又有点野的那种感觉。后来得知造型组服装师有个四岁的孩子,就让带来试镜,结果一试就中,好像量身打造的一样。”

    总所周知,拍电影,动物和孩子最难拍,《816》中有那么多孩子戏,魏德圣是怎么拍的?孩子们有剧本吗?

    “剧本很早就给他们了,看得懂剧本的他们会自己看,看不懂的爸爸妈妈会负责讲故事给他们听。有些要背的台词,会提前跟妈妈讲,请妈妈盯着,也没说要背熟就念熟顺熟。在现场,我也会视孩子有没有记熟台词再安排。你要因孩子而变,孩子只要表演的状态是对的,就可以。”

    他说,有时候孩子不小心说错,但错得很可爱,索性将错就错,反而成为亮点。

    在片场,魏德圣很多次被孩子们弄哭。

    “最后源源的那场道别的戏,我不知道她(郑又菲)感受力那么强,在最后那个时刻她就一直哭,哭着说 ‘为什么我要死掉’,哭了快一个小时哭到没力气,要拍的时候她才安静下来。然后她很努力让自己不再掉眼泪,不再哭地去演完那个戏。我觉得小孩子真的很伟大。”

    魏德圣导演在拍摄现场

    3】《海角七号》“意难平”的范逸臣和田中千绘,这次演夫妻

    《海角七号》中的范逸臣和田中千绘,是很多影迷心中的意难平,这次在《816》中出演六对儿癌患者家庭中的一对家长。爸爸是医美公司的董事长,儿子是一个骨癌患者。

    魏德圣说,范逸臣和田中千绘一直希望和他再合作,只是没有合适他们同时出场的角色,这次《816》刚好有那么多对夫妻,这对好像蛮适合他们两个的。

    “专门脑补了一下,说如果《海角七号》结束,他们那时候真的在一起,然后谈恋爱结婚了,然后生了孩子,孩子差不多都这么大了。”

    片中,范逸臣饰演的董事长也是笑点之一。魏德圣说这个角色设置就是,病房里没有董事长,范逸臣会被一个开计程车的妈妈调侃,也会被一个开游览车的司机调侃,就是那种很聪明的人在做傻事的感觉。

    4】希望这是一部开启生命教育的电影

    《816》讲述的是儿癌患者的故事,魏德圣知道,面对儿癌这一话题,过度的悲情渲染只会加重观众的心理负担,而忽视了孩子们在逆境中的乐观与坚强。因此,他选择了以温暖明快的视听语言,为这部影片披上一层明亮的外衣。

    脑癌、骨癌、白血病等好几种儿癌患者一起住在816大病房,这也是片名《816》的来源。

    “本来他们有各自的病房,但因为医院正在整修,必须集合在一个大病房,所以才有这么多不一样病的孩子,在一个大房间里。”

    但片中关于孩子接受治疗的画面并不多,魏德圣将孩子与病魔斗争的心理活动,用动画展现了出来。

    一群身披战甲的小勇士集结成团,他们面对着敌方的千军万马,不畏强敌,勇敢冲锋,正是片中儿癌患者与癌细胞之间激烈斗争的艺术化呈现。每一个孩子面对病魔时就如一位小勇士,他们病因和病情各不相同,有的面对癌细胞的扩散,有的化疗见效后又复发,有的等待移植希冀重获二次生命……他们都在用自己微薄却坚定的力量与命运抗争,力求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绽放最大的光彩。

    这一动画部分特邀电影《你的名字》《铃芽之旅》的美术指导丹治匠亲自操刀,为孩子们设计角色造型及战斗动作,呈现小朋友与癌症之间的“战争”。

    “我们一直叫病人加油,但其实你没有办法看到他(她)怎么在加油,只看到他(她)被麻醉,躺在那边接受治疗。我想要把他们心里面很努力求生的这一块演出来,他(她)内心在战斗的那个东西,让他(她)勇猛一点,让他(她)帅一点。这样也更符合孩子的角度,更符合积极战斗的信念。”

    魏德圣说,动画的设置也是为了这部电影的儿童观众:“年纪越小的孩子,他们看电影常常要分心,动画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持续力。”

    但他发现孩子们的理解力其实很强,尤其是动画部分,小孩子看第一幕就懂在演什么。

    魏德圣说,他希望《816》是一部开启生命教育的电影。

    “孩子(看完电影后)开始会问生命是什么,生死是什么。这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不要以为孩子不需要生命教育,大人老人小孩都需要,期待这部电影可以起到一个引子的效果。”

    他说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都可以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我们希望这部电影可以给大家力量和希望。世界其实很漂亮的,只要我们的心改变了,世界也是会变美的,世界是人所累积所反映出来的一个倒影,如果人活得有希望,活得精彩,映照出来的颜色也会是美的。希望大人们来看这部电影,小孩子们来看这部电影,孩子们带着爸爸妈妈一起来看。小孩子的纯真是最大的力量,不要小瞧纯真的力量。”

    (图片由来自影片官方微博)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海角七号》导演新作聚焦抗癌儿童,《816》定档10月19日
    魏德圣暖心力作《816》,本周末47城超前点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