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丨当理想主义者相遇,舟山被文学和电影看见

潮新闻 记者 陈宇浩2024-10-13 09:56全网传播量992
00:00
00:00

“理想主义者得到了什么?得到了燃烧他生命的火焰。”当杨怡芬说完这席话,现场响起了温暖而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一幕,发生在10月13日下午,由纯真年代书吧、吴晓波频道、钱报读书会、M511未来影城、苇草电影书店等共同发起的“当理想主义者遇到理想主义者”——《里斯本丸沉没》观影及《海上繁花》分享会上。

“理想主义者”之一,当属方励。《里斯本丸沉没》目前票房一路高涨,并已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7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作为制片人、导演,倾注8年心血的方励,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分享会开始前,纯真年底书吧创始人朱锦绣先做了温暖的开场白:“理想主义者都有种飞蛾扑火般的精神,看到方励老师为了这部电影所付出的一切,我有一种心心相惜的感觉。”

而当天的分享会嘉宾杨怡芬,同样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这位来自舟山海岛的作家,潜心8年时间翻阅史料、采访亲历者后代、不断打捞着这段沉入海底的历史碎片,最终创作出以“里斯本丸”沉船史为背景的小说《海上繁花》,把这段创痛的历史活生生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一名70后小说家,戴着眼镜、一袭灰色长衣的杨怡芬,却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淡然和笃定感,正如她所说,写完《海上繁花》这本书,自己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才走出小说的世界。

但也正是在杨怡芬的作品里,舟山这个浙江的海岛,一再被文学所看见。

舍命救海难,一直以来都是舟山渔民的传统美德,作为土生土长的舟山人,杨怡芬从小也没少听这样的故事,关于创作《海上繁花》的想法,源自她最初在报纸上读到“里斯本丸”的相关新闻,“有感动,也有愤怒”,还有对那些沉冤海底的战俘们的心疼……各种感情交织相融,最终,带着“想写一个渔民事迹”的小心思,杨怡芬开始动笔。

分享会现场杨怡芬也聊到,写《海上繁花》的过程中,自己曾耗费大量时间做资料研究。所以,她在看《里斯本丸沉没》时,大脑像雷达一样,会清楚地知道方励运用了豪威尔的回忆录、托尼的《里斯本丸沉没》,以及香港、舟山等几位教授的回顾。

电影中,不少观众对波特中校这一角色印象深刻,他有着出色的语言天赋,日军把船舱封了后,波特依旧在不停交涉、呼救。受到这一细节的感染,在《海上繁花》的结尾,杨怡芬特地用到了波特的呼喊,“我写这本书,跟波特的呼喊一样,声音可能弱小,但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人说,《海上繁花》就是战争片、灾难片加爱情片,有着爱情的外衣和战争残酷的内里;也有网友评价,看完《里斯本丸沉没》,再读《海上繁花》,有种“亲身潜入海底打捞历史碎片”的感觉。

对于这段发生在70多年前的历史,如何通过文字让它更具细节性与真实感?

细节,对于杨怡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之前在接受采访时她就曾表示,小说中哪怕为了情节需要,一口“咣当”落地的铝锅,她也会反复考据,这个东西在当时的年代到底有没有。

“说实话,我是个‘有私心’的作者,最初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好了以后可以给我孩子看。”杨怡芬说,这个暑假,他儿子看完了《海上繁花》,也得到了许多感悟,“我们经常说‘同舟渡’,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善意,这个世界的和平就更容易被呼唤。”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