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痖弦在加拿大去世,享年92岁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实习生 杨博悦2024-10-12 03:17全网传播量20万
00:00
00:00

痖弦

诗人痖弦于温哥华时间10月11日清晨逝世,享年92岁。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上世纪50年代初,19岁的痖弦开始发表诗作,曾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杂志,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二十余年,著有《痖弦诗集》《深渊》《记哈客诗想》等。

关于这个笔名,有人说,“痖”就是“哑巴”的意思,取其谐音,而“痖”的象形字体将“病”与“亚洲”的“亚”结合了起来,而“弦”有“弦外之音”的意思。

痖弦是华文世界刊龄最长的诗刊《创世纪》的三位创刊元老之一,他和洛夫、张默三人合办创世纪诗社,影响深远,一办就是50多年,至今仍在出刊。

他曾到北京大学交流,第一句话就是“我今天是来寻根的。”

北大教授洪子诚评价说,在上世纪50年代台湾诗坛,痖弦虽然属于“创世纪诗派”,却不为某一思潮、套路所拘束。痖弦的诗呈现多样的风貌,有抒情、有白描、有反讽、有淳朴的歌谣,有浓郁的乡愁,有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存在主义式的自剖。他的文字浑然天成,自成一格。关切底层小人物的悲苦,但不施以廉价的感伤、怜悯。以现实政治和日常生活为写作重心,但融入时间的维度而增加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

丁帆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梳理50年代到70年代的文学,“诗歌”一节以“余光中痖弦等”为小标题,单独介绍了余光中、痖弦、洛夫、杨牧、叶维廉五位台湾诗人。

在《联合报》担任副刊主编时,他提携了席慕容等众多投稿作者。在他的主导下,联合报副刊成为“纸上的北大”,兼容并包、自由开放,培养了许多作家。“以中文文学参与人口之多、中文及汉学出版之广泛,以及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人文坛绝对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大文坛。”痖弦曾说。

2014年,台湾制作播出的《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展现痖弦在温哥华的日常生活,并通过林怀民、蒋勋、席慕容等人的视角,呈现了痖弦与华语文学发展绵密的关系。

痖弦与《创世纪》

附:痖弦诗二首

《如歌的行板》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1964年4月

《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痖弦︱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