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为导向,立足传统村落媒介宣传困境,浙江工商大学“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实践团在7月中下旬深入传统村落,展开暑期调研。团队以00后大学生的视角观察村落村貌,并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在现代科技与古老村落之间搭起了一座“互通桥”,成功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据悉,该实践团从浙江省的716个传统村落中精心挑选了温岭市里箬村、宁海市清潭村、余姚市金冠村、绍兴八字桥、海宁长安镇,以及安吉横山坞村等6个具有典型性的村落,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走访与调研活动。他们以青春之名,唱响了古村的青春之声,不仅挖掘了丰富的村落文化资源,还创新了保护方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声”临其境:直播互动现传统村落
“家人们下午好,欢迎来到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直播间!”随着这样的一句开场,实践团直播正式开启,成员们两两分组,分工合作,一人手持话筒,一人肩扛相机,穿梭在古村的角角落落,用镜头和语言向网友们传递古村落的种种:壮丽的自然风景、极具年代感的传统建筑、流传千年的非遗美食、令人瞠目结舌的传统技艺......实践团成员仿佛跨越了时空,将传统村落以最真实、最生动的方式展现给了万千网友。
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团队石塘里箬村直播
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团队石塘里箬村直播
为了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实践团成员在直播前提前踩点,设计好直播亮点,反复确认直播方案和紧急预案,最终以微综艺这样一种具有00后独特个性的形式精准呈现村落魅力。在余姚金冠村,实践团成员层层深入,揭开木质建筑“吊口楼”屹立不倒的秘密,挖掘其背后的工匠智慧与古老历史。在绍兴八字桥上,团队偶遇传统叫卖师傅,重温“老绍兴”技艺。直播过程不仅展示了村落“镇村之宝”等历史文化遗迹,也体现着古村的新兴活力。
声入人心:深入访谈讲村落故事
寻梦征程不辍,追梦旅途不悔。从脏乱差到和美乡村,村落治理与村落发展更是代代村落人的辛勤耕耘。躬身入局,村落建设者将自我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
除了系列直播,实践团还以敏锐的青年视角,以一首歌为引,聚焦古村改革,采访了12位参与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建设者。作为结对温岭市石塘镇里箬村的文化特派员,浙江日报记者朱海伟向团队讲述自己让“低调”古渔村出圈引客的计划。他协同村书记陈恩祥挖掘村落文化、设计村落打卡点、举办亚运会摄影展,助推里箬村旅游业的发展。宁海市清潭村的回乡青年张芝铭则从自己回乡发展研学的经历出发,为村落发展提出专业建议,强调更多高素质青年人才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采访余姚金冠村杨鹏飞
文化特派员、浙江日报记者朱海伟在里箬村给实践团成员介绍
从普通村民到基层领导者,他们助力建设传统村落的故事与经验,通过“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的镜头被记录、被传颂,展现了村落的高速发展与时代变革。在访谈的过程中,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了这些原乡人、新乡人对村落的深沉情感,也因此学习到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实践团还构建了“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全媒体矩阵,在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了12期深度专访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20万次。
“声”生不息:青年参与助村落振兴
宣传之外,实践团积极探索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新方案、新模式。如何发挥青年力量激发古村发展活力?“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以浙江工商大学为平台,为古村提供相关志愿者。后续,实践团成员计划与学校话剧社与舞蹈团达成合作,前往相关古村进行演出表演,实现“双赢”。此外,团队将自主设计村落文创产品,因地制宜策划相关活动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村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宁海清潭村合照
团队指导老师李骏表示:“我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让更多大学生到传统村落去展现青春风采,释放青春激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用掌握的新媒体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赋能。”自2023年起,“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暑期实践团已深入走访30余个传统村落,开展了11期《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系列直播活动。据统计,该系列直播累计阅读量达1200万次以上,全网累计参与量达853万人次,调研活动也获得《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多家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承载着乡愁记忆与青年活力,“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暑期实践团将继续以年轻视角、时代立场为传统村落发声、传承与建设,探索古村落活化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