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之桥 见证阿拉尔的变迁

第一师融媒体中心 2024-10-09 01:50全网传播量713
00:00
00:00

阿拉尔,这座坐落于塔里木河上游的新兴城市,这里过去没有桥、更没有城,只有如“脱缰野马”奔腾而过的塔里木河滔滔河水发出的轰鸣声。在时光的流转中,她逐渐蜕变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而其中最让人惊讶的便是那一张张以河为名的亮丽名片和红色历史记忆。

阿拉尔的桥梁,不仅是连接塔里木河上游南北两岸的通道,更是这座新城灵魂的体现。阿拉尔的桥梁或横跨长河,或穿越水渠,或凌空飞架,或贴水而行,但形态笔直、敦厚,犹如兵团人那挺直的脊梁,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屯垦戍边的壮美画卷。

逝去的桥 见证奋斗的岁月

阿拉尔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并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建起了多个农牧团场。穿越阿拉尔的河段是由起伏不平的荒漠、细沙构成,细沙来自于冰山的融水。水情大小每年每季皆不同,加上潮汐作用,致使河床宽窄多变——渡口时常在几十公里上下移位,摆渡很不顺畅,人们往往要在两岸滞留数日方能通过。

因此,1958年4月至5月,农一师架桥突击队在阿拉尔河段快速搭建了一座长325米、宽7.5米的木桥,首次命名为塔里木河大桥,后来被当地职工群众称为老木桥。木桥建成不久,洪峰汹涌而至,一夜之间大桥化为乌有。

1964年12月,农一师上游水库管理处干部在开会返程中遭遇翻船事故,8人不幸遇难。这一悲剧催生了兵团、农一师党委修建塔里木河大桥的决定,并以此保护两岸群众安全和促进开发塔里木的进程。

1965年秋,随着兵团建设的蓬勃发展,农一师开始着手在塔里木河源头(原上游一场,现十六团新开岭镇境内)建设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这座大桥位于十六团团部西南1500米,总长256米,16孔,是塔里木河上第一座真正的桥梁,被老百姓称作“水泥桥”。然而,大桥在1974年和1975年遭受洪水侵袭,桥基严重损坏。几年后,河床改道弃桥向南,这座大桥横亘于沙滩上。

今年68岁的十二团塔南镇退休职工张峰说:“过河没有桥,人们只有依靠渡船摆渡,仿佛又回到了50年代,从团里去阿拉尔买东西只能坐木船摆渡,非常不方便。”

钢筋的桥 架起格局擎振兴

建桥,建更多的桥方便出行,一直是一师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1979年,阿克苏地区农垦局(现第一师阿拉尔市)决定在阿拉尔建设一座抗洪能力强的高标准大桥。工程于1980年4月正式动工,结束了洪水对交通的威胁,为塔河两岸的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座大桥当时被命名为塔里木河大桥,后被当地职工群众称之为一桥。该桥位于阿拉尔市东侧,北接阿拉尔市王震大道(现将军大街),南接十二团塔南镇,于1984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桥跨组合为80孔20米,为三级公路,双向两车道,全桥总长1600米,桥梁宽9米。

一座桥发展一片区域。在塔里木河大桥建设之前,塔河两岸只有平房和农田。大桥通车后,塔河两岸的通行变得非常便捷,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阿拉尔已成为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架设在塔里木河上的大桥,把塔南、塔北10余个国营农场连成一片。在地窝子上建成的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塔里木大学)成为阿拉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985年起,得益于大桥交通的便利,塔河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进入90年代后,随着新技术、新科学在植棉上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地膜大面积使用,及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至2000年,全师棉花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3个历史性突破。

塔里木河大桥的修通,阿拉尔形成了完备的商业网点,已成为塔里木垦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塔河两岸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培育市场,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构建阿拉尔工业化框架,为2002年建市打下了基础。

市民张平川说:“来阿拉尔有20多年了,当时的阿拉尔就几条路,对比现在,阿拉尔市的发展变化真快,现在阿拉尔市的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真的很美、很便利,从‘桥’的变迁可以看到整个阿拉尔市发生的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为促进塔河两岸经济与文化发展以及缓解一桥压力,2007年阿拉尔市在庆祝建市5周年时,启动了“塔里木河特大桥”工程,后被当地职工群众称为二桥。工程于2008年初启动,历经一年的建设,于2009年10月1日竣工,进一步加强了塔河两岸的联系。该桥位于现在的阿塔公路入城段、阿拉尔火车站附近。这座桥后来成为市区前往塔里木机场的主动脉。

2015年,师市在塔里木河十三团段再建起了一座大桥。位于十三团幸福镇二连老渡口位置,2016年10月通车,让“渡口”和“渡船”正式走入人们的记忆深处。

幸福的桥 温暖民心充满期望

金秋时节,塔里木河两岸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此时此刻,遍布在河渠的桥上,职工群众正开着货运车搬运着今年丰收的果实。这一座座桥,不仅是职工群众的出行之路,更承载着职工群众的幸福和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紧挨着塔里木河大桥的十团昌安镇至十二团塔南镇塔里木大桥(斜拉桥)作为师市标志性建筑物,为展示推广城市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桥北岸与阿拉尔市主城区规划环城东路连接,桥梁及引道全长3000米,其中,跨塔里木河总长度为1418米,引道长度1582米,设为一级公路桥梁,2019年3月建设完成。该桥作为阿拉尔市和塔河两岸各团镇紧密联系的现代化通道,为周边团镇和县市文化交流、技术发展、生产生活物资的大规模运输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师市不断加大辖区桥梁改造和建设力度,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展现城市形象,不仅为文旅发展提供了交通力量,也为各族职工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

2024年6月,G3036阿克苏至阿拉尔高速公路塔里木河特大桥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实现桥面半幅的顺利贯通,为提升南疆区域交通通达能力注入新动力。这座大桥将是塔里木河上第一座高速公路大桥,结束了阿拉尔市没有全封闭高速公路的历史。

在师市,一座座桥,不但承载了这座屯垦城市的内涵与魅力,也承载着城市人的灵魂与精神,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在十六团新开岭镇一连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多浪乡英买力村之间有一座被当地老百姓誉为“连心桥”的小桥。这座桥是一连与英买力村血浓于水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

一连与英买力村同处塔里木河源头,中间隔着连通上游水库和胜利水库的塔南总干渠。一连地处干渠以北,英买力村地处干渠以南,两地直线距离3公里,绕行要走20公里。为了缩短两地距离,2023年9月,跨度60米、宽5.5米的兵地共建“连心桥”正式开建。经过半年多的建设,目前“连心桥”已顺利通车。

“连心桥”让一连与英买力村亲如一家的关系更进一步。

“连心桥”连接的是民心,更促进了两地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

不仅在十六团新开岭镇,在一团金银川镇、二团新井子镇、四团永宁镇等多个团镇,多年来,像这样的“连心桥”修建了很多。兵地之间实现了共建、共谋发展之路,让当地百姓在实现多元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县乡村民实现富裕。

经过几代军垦人几十年的努力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师市辖区内已拥有314座桥,其中,特大桥4座、大桥9座、中桥84座、小桥217座,均为永久性桥梁。

如今,一条条道路蜿蜒穿行,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一辆辆公交车穿行团镇,这是刻画在师市大地上的生动画卷,见证着阿拉尔的历史变迁,让阿拉尔团镇串联,时空缩短,城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媒体记者 张涛 阿迪力·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