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慈城的“磁力”

    浙江宣传 甬轩2024-10-06 00:31全网传播量110.2万
    00:00
    00:00

    1992年春,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回到宁波举办“敬乡画展”,引来乡亲们的热情围观。大家挂起“大冯,家乡人民欢迎你”的横幅,迎接游子回家。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故土——宁波慈城镇。

    老宅、古井、旧物,唤起了他的“血脉觉醒”。临别之时,冯骥才依依不舍,带走了父亲老宅院的两抔泥土。他在《乡魂》中写道:“我更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似乎愈远愈久便愈感到它不可抗拒的引力……”

    慈城有着“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漫步其中,古风悠然,温婉而不失亲切。它确有那么一种“磁力”,引领人们追溯时光,品读江南风华。

    1992年,冯骥才“敬乡画展”在宁波举办

    冯骥才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慈城是我国现存无多的江南古县城之一”,而且“这一切全美好地保存在不到三公里见方小小的城区里”。慈城的“磁力”,首先来自这片古城区。它像一部厚重的、颇有分量的书,诉说着江南的故事。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才华横溢的监察御史房琯来到浙东任慈溪县令,他的励精图治,开启了这座千年古县城的“进击模式”。

    彼时,浙东州县人口日渐繁盛。房琯上任的一件大事,便是把县治迁至今慈城之地。慈城,就是旧时“慈溪县城”的简称。

    房琯在慈城几乎“复刻”了自己的“长安梦”——按照长安都城棋盘式的形制,巧妙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勾勒出慈城“一河一街双棋盘格局”的古城肌理。

    历经岁月沉浮,如今的慈城,仍保留着传统古县城的完整形态。从高处俯瞰慈城,背靠蜿蜒起伏的青山,面朝碧波荡漾的姚江,街巷布局错落有致,古建筑紧密相连,恰似一个精心布局的“棋盘”。

    游人每走一步,仿佛就是在触摸“活着的历史”。沿着中轴线两侧,孔庙、城隍庙与众多商铺、民居鳞次栉比;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等“宝藏打卡点”连成一片。整个老城区,犹如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冯骥才第一次踏上慈城这片土地时十分感慨,“极力想用自己的脚敲醒历史”。

    氤氲于古城肌理之中的烟火味,更是慈城的“灵魂”所在。老街两旁是各式传统小吃店和茶馆;古朴石窗里,透出老人在竹椅上打瞌睡的模样;那些叫卖的声音、洗漱的声音、街坊闲聊的声音……看似很杂,却让古县城鲜活了起来。它们“串联”出一座江南古县城的具体模样,见证慈城把千年历史融入万家灯火。

    慈城古县衙 图源:“行走慈城”微信公众号

    慈城的“磁力”,还在于其拥有的独特人文积淀,诉说着儒风雅韵和文脉悠长。正如冯骥才所说:“慈城这个地方,不仅与我血脉相通,更在文化精神传统上与我的灵魂相通,始终让我无限牵挂。”

    书卷流芳。千百年来,慈城文教灿然,走出了500多名进士。王安石也称赞,“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比如,南宋时“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杨简曾在慈湖畔筑室讲学,创立“慈湖学派”,弟子如云;而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柔石也曾在慈城的小学教过书。

    慈城能够走出大批文人雅士,一大原因在于,这片土地上长期沁润着书香,读书文化绵延。比如,爱国金融家秦润卿捐献慈城私宅,创立抹云楼图书馆;而近年修复重启的著名藏书楼——抱珠楼,原由冯骥才祖上冯本怀始建,藏书规模浩大。

    古建生辉。慈城拥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荟萃一城风雅。无论是祠庙建筑的庄严古朴,还是江南民居的素雅明净,都能由此窥见。如冯岳彩绘台门为明朝万历帝所赐建,为浙东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彩绘台门,雕梁绣户,弥足珍贵。

    古建之美,更在于重生。清末,大批世家贵族家道中落,高墙大院随之坍塌。可能工巧匠们却用这些残砖碎瓦砌出一面面瓦爿墙,为乡民遮风避雨。宁波博物馆就是采用“瓦爿墙”这一建筑技艺,见证了江南瓦爿墙的新生。

    慈孝情暖。“慈”字,不仅是地理坐标,牵系慈城众多地名,更是慈孝文化的生动呈现。东汉年间,大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曾住在慈湖边,虽家境贫寒,其孝心却感人至深。光绪《慈溪县志》载:“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

    董黯的孝行世代相传。在近代,不少慈孝忠义之士办起云华堂、普迪小学等慈善机构和学校,救世济民。无论是读书还是经商,游子乘风破浪在外打拼,却总能记得“回家的路”。

    慈城风光 图源:“行走慈城”微信公众号

    千年古县城慈城,不只有引人沉醉的湖山竞秀,更有故里深巷中的人文宝藏。冯骥才曾饱含深情地说过一段话:“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把历史的记忆保留下来,完整地交给下一代。”如何保留好这珍贵的历史记忆?或许慈城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

    留住最质朴的原味。每一座古镇古城,都集聚了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人文记忆。前来游历的都市人,渴望在此寻回那“从前车马慢”的生活。然而近年来,一些古镇古城在扎堆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制粘贴”“用力过猛”等问题,失去了最质朴纯真的味道。而假若你来慈城,就不会看到大拆大建,这里的历史建筑只进行保护性开发,尽可能留住古城原味。古建古迹“修旧如旧”,像冯俞宅等40来处文保建筑,“能保则保”。为此,慈城古建筑群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安顿最深处的乡愁。“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谈起故乡慈城时曾回忆,家里的两把竹椅子,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旅美游子郑雷孙病重时完成《旧时故乡图》,定格旧时慈城风貌,嘱咐子女“一定要让这张图回到故乡”。如何安放游子的乡愁?给他们一个“家”,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近年来,依托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冯定真理园等10余个古城文化新空间陆续开放。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延伸中,慈城尝试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利用名人IP,增加在地文化的辨识度,丰富古城的“精神世界”。

    国庆佳节,慈城游人如织 图源:“行走慈城”微信公众号

    焕醒最鲜活的生机。如果把古城看成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产业再造、业态焕新,是人文资源“活起来”“潮起来”的新路。近年来,慈城植入“国潮”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春日诗会、国风市集、中秋灯会、汉服大赏等活动持续不断,为古城引来“年轻态”流量。有位年轻网友这样点赞道:“慈城旧城换了新颜,存留下了古时的厚重底蕴,又融入了文创新意。不做作、不乏味、不陈旧、不杂乱……”

    古今辉映,碰撞出不一样的花火,江南小镇再现芳华。假期“余额”不多,不妨趁着秋色正好,沉浸式漫游富有“磁力”的慈城,感受那“浓浓淡淡意,深深浅浅情”,尽情拥抱这一抹江南的古韵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