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风雨兼程、励精图治,伟大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的解放和增强,嘉善城乡协同并进,美美与共,扎实迈向共同富裕。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嘉善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减少。嘉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016年的1.695:1缩小至2023年1.53∶1。
这一改变得益于嘉善大胆探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县域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力促城乡居民收入共增、产业互融、民生共享,惠及城乡几十万居民,探索形成县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全国打造了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样板。
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姚庄、西塘等中心镇节点带动效应,持续推动城镇人口产业集聚和功能完善,全县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51.7%增至2023年的74.5%。
上世纪90年代的西塘
如今的西塘
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深化探索“飞地抱团”强村发展模式,引导村集体以股份合作形式跨村跨镇抱团共同投资,全县村均经常性收入从2015年的155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480万元。
2003年的缪家村
如今的缪家村
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经济增长就业带动力。全县城镇单位提供就业岗位由2003的1.37万个增加到2023年的3.48万个。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缩小,而城乡居民收入的渠道在拓宽,从挣工分、赚粮票到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收入来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数据显示,嘉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7098元增至2023年的769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4745元增至2023年的50183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1981年全县城乡物资交流大会
上世纪90年代百货商场一角
2023嘉善经济开发区喜力®啤酒音乐节
理性的数据展现宏观的变化,感性的经历体现生活的变迁。75年来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的,莫过于吃穿用等方面的变化,更加直观地记录着生活变化和时代变迁。
从70年的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到80年代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到90年代的空调、电脑、录像机,再到21世纪的商品房、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对嘉善人来说,昔日令人羡慕的“大件”,今日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一些“大件”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而“三大件”的变迁,正是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缩影,更是时代进步的见证。
上世纪7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今天穿什么?过去问得是有没有衣服穿,现在问得是穿哪件、穿什么风格。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时代的外衣。50年代末,中山装和人民装是嘉善人穿着的主流。80年代90年代,嘉善人的着装色彩从单调的蓝绿灰逐渐转变为五彩斑斓,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高跟鞋,成为时尚标配。到如今,嘉善人穿衣打扮不仅讲究个性和多变,而且品读传统服饰的文化美,穿上汉服走上街头,彰显着嘉善人对文化的自信。
1959年,男子着中山装,别了两支钢笔;女子着碎花对襟上衣
1992年,男子西装革履,女子着西式婚纱
2023年,在第十一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上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穿汉服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人生开门七件事”中,用于调味的“油盐酱醋”就占了四件之多。上世纪60年代初,嘉善人灶台上的调味罐只有油瓶、盐罐子。上世纪80年代开始,嘉善人的调味品新添了酱油、食醋。再往后,不再需凭票供应的白糖,以及复合调味品味精和鸡精等,也先后进入了嘉善人的厨房。如今,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缺盐少油没糖”的日子了,越来越注重科学养生、健康饮食、合理营养、均衡膳食,担心“三高”,害怕肥胖,崇尚“少油、少盐、少糖、清淡、均衡”的饮食习惯。
上世纪50年代嘉善油厂
1976年嘉善味精车间
2024年“老丁头”米醋制作车间
吃穿用的进化,也见证嘉善商业的变迁。1950年起,在国营专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相继成立初期,嘉善市场逐渐出现繁荣。上世纪90年代,嘉善物资大厦、嘉善大厦、购物中心、国商大厦引领嘉善商业发展。而近年来,银泰商圈、万联城商圈等日益成熟,江南邻里中心、谈公路邻里中心等新商业体不断涌现,网购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嘉善商业网络体系覆盖线上线下。1978年,嘉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37万元,到202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零售额289.61亿元。其中,2011年、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突破100亿元、200亿元。
上世纪90年代亭桥北路嘉善百货纺织品有限公司
2021年嘉善银泰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