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太好,露天的绿色都在生长,轻风拂来花香。
在靠窗的排练室里,我拿着诗稿《昨天•今夜》,在进行反复地练读,以便在区文联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晚会上,进行诗朗诵表演。为了更准确、更好地表达出这首诗的情感,我特意请来了诗的作者马铁女老师。
第一遍练读完毕,我连摇了几下头:“不好意思,朗诵中出现了一次错误的停顿。”
她笑着说:“没关系。别人一点都听不出来。”
“但是,你听得出来啊。”我看着她的眼睛,她的眼睛总是透露着真诚。
“要知道我写这首诗,提笔、停笔,不下100次停顿。你这一次,不算什么。”她拍了拍我的右臂。
“你熬了无数个深夜写的吧?”我看着诗稿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她反问我。
我把诗稿递到她面前:“你诗中的第一句,不是写着‘今夜清澄,今夜宁静,置身夜色中,如坐在黑色的琴键上,我为火爆的生活所满足’吗?”
她抿着嘴笑:“这既是我写作的深夜,也是新中国走过的黑夜。”
听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把第一句诗又重新诵读了一遍。她用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望着我,目光中充满了赞许。
“很好,就用这种情绪往下读。”她对我说。
我却看着诗,一动不动。
她好奇地问:“怎么不读了?”
我抬起头,盈眶:“我看到你诗中写的‘祖国’两个字,特别激动。我平复一下情绪,先缓一缓。”
她又拍了拍我的右臂:“我跟你一样。不怕你笑话,我写这首诗起先一点灵感都没有,所以找了著名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来读。被里面的这一段,激发起了创作的灵感——‘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于是,我就写下了‘太阳底下,我们高大的背影后,抹不去的是昨天。昨天,黎明的儿女们,献祭血战不屈的先人,短发枯焦,半饥半饱,残烛将尽,赶缝一面星的旗帜。’”
“这也让我回想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老人,在镜头前,我看到他颤颤巍巍地抚摸着一块块军功章。他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不能拿着我应该做的事情,到群众中间到处张扬。’从这朴素的话语中,我知道了等待黎明破晓前的不易。”我越讲越兴奋。
她也兴奋起来:“2019年,我观看国庆70年大阅兵时,落过泪。因为国庆阅兵的3辆车中,有一辆车车牌为1949的车,始终空着。解说员说那是留给既往先烈的位置,让他们也一同见证这华夏盛世。”
说到这儿,我俩都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我看着诗稿,饱含深情地念道:“自由就是它的风,坚毅就是它永远的颜色——”
她鼓掌着:“对,对,就是这种阳光一般的颂扬语气。”
我打趣道:“我还没念完呢,你就中途打断?”
“这是美丽的暂停。你在朗诵时,我的脑海中跳出的画面是,小学二年级,学校里举行大合唱,我们班唱的是《我的祖国》,我们用稚嫩的童声唱道:‘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我加入到她的歌声中,和她应和,她大笑了起来。
我接着说:“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河壮丽。前几天,我读到一段很棒的话:‘如果我没有出生在中国,我将永远不能体会天涯到底是多么遥远的地方,断肠又是怎样的一种相思;我会完全联想不了江南二字除了一个笼统的地名,还在那朦胧烟雨中藏着多少万世流芳的传说,而对于江湖是怎样的人世,滚滚红尘淹没过什么,可能真的一生都无从知晓。’”
她点头回应:“我家住临平河南埭,开门见山,临平山,高不过二百来米;出门涉水,上塘河,宽不过三十余米。这里风光旖旎,生活滋润。写作采风,我有机会走遍祖国的四面八方,过长江、黄河、珠江,登泰山、庐山、黄山,立于长城烽火台上,俯瞰崇山峻岭,深深地感到,我亲爱的祖国,高山巍峨,大河奔腾,地大物博,风光秀美,多么伟大,多么可爱。”
我一字一句地听着,内心无限感慨: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爱,深沉而具体。爱,它是一个及物动词,越博大深沉,越需要细腻、温柔且具体的支撑。就像马老师诗中写到的这些具象的事物,春麦,豆叶,糕饼,新衬衣。有些感情,你不会时常挂在嘴边,可一旦被唤醒,哪怕只是微小的触动,都会在心里掀起一层层波澜。对祖国的爱,便是如此。
我对马老师说:“今天,我学到了一种朗诵方法,就是边朗诵边想象画面。我就用这种方法把整首诗连起来,再朗诵一遍。我相信我能朗诵得比前一次更好。”
“那是一定的。”她边说边打开了手机里的音乐。音乐流淌出来,是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十月前奏,舒朗而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jxy893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