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武义这所学校屡屡斩获科学大奖,有何秘诀?

    潮新闻 共享联盟·武义 潘晨 通讯员 徐桂梅2024-09-29 07:04全网传播量814
    00:00
    00:00

    近期,壶山小学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多年来,学校科学教育成果丰硕,先后获评了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优秀活动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的科普基地、全国创造大赛教育基地,浙江省首批创新教育试点学校,科研成果《科幻·设计·制作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曾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也涌现出了一批批“科技小达人”。李罕的《简易农村山体滑坡报警器》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叶枳含荣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一等奖,并成功申请专利2项,同时获评“优秀科学玩家”称号;徐麒钧、郑杰文、张艺原赴京参加全国小院士评比活动,相继成为小院士、预备小院士、小研究员,开创武义纪录;徐意涵、富应钰泽获得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中全国一等奖……

    一个山区县小学,为何能获得如此丰硕的科学教育成果?

    两翼构建,确保人才选拔和课程教学全覆盖。学校设置“1+N”科学教育课程,实现全员“科普”;同时,积极整体构建“大科学教育”导向发展的“1+N”科学教育课程体系,“1”指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家必修课程,“N”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等,强化学段有机衔接,培养中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学校设立少年工程院,助力“科探”人才培养。少年工程院以培养“像科学家一样缜密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充分利用“院士1课堂”、五级创新科、校外学习场三个维度,着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此外,学校还实行“科技小达人”“科技精英”“科技小院士”三级评级体系,“小院士”每年进行增选,现有“在校小院士”57人、“终身荣誉小院士”15人。

    三类课堂,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效与发展。打破“坐着不动的课堂”,推进探究式课堂教学变革。学校开设了项目式科学探究实践路径:挑战性任务创设——主题式内容设计——学生深度参与——修正完善解决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验证方案并得出结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中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建立“浸润式阅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学校设有专门的科学智慧墙,开设科普长廊阅读天地,每周开设科普校园广播;同时,开展“阅·自然”科普系列梯度阅读活动,以年级为单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围绕同一自然事物,设置不同探索主题和方法,换个角度学科学。

    打造“行走的科学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抓住重大时事,及时有效开展科普教育。学校在火星探测器发射、神舟号飞船发射返回、天宫课堂等节点,开展“你好,火星!”“逐梦太空强国有我”“带着我的梦想上天宫”等爱国科普教育,让同学们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过程中,学校落实“问题清单笔记”,形成了“记录问题——搜索方法——优化改进——完成发明”的科创发明路径,整理归纳了壶小“发明十二法”。

    四种合作,拓宽和整合科学教育各项资源。对话科学家,积极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系列讲座。学校与高新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场馆合作,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如联合武义县供电公司开办“电宜家青少年科技创新班”,联合寿仙谷药业开展“智慧中药”项目化学习等。此外,张厚英、陶建中、原魁、朱林崎等一批科学家都曾走入壶山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组建科创社团,大力推进科学DIY课程。学校开设了航天科技、3D打印、极客晨星编程、脑控机器人、图灵编程班(C++)、PEPPER机器人、创客培训班、科技创新班等课程,这些课程成为了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基础。

    社企场馆融浸,构建科学教育实践圈。学校联合社区、青少年宫、科技馆开展“流动科学馆”“创意科技展”“飞向太空”等活动。校内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实践等方式进行多元化、深层次的科学实践。



    参与科普竞赛,让学校科学教育走向“高端”。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普竞赛活动,学生在金华市“冲刺!科学+”竞赛中夺得金华市总决赛第一名、在浙江“科学玩家”青少年科学才能挑战赛中获“优秀科学玩家”称号、在浙江省大型科学益智挑战赛“冲刺!科学+”总决赛中获得冠军。

    壶山小学秉承“开八婺风气之先”的办学精神,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壶小特色的大科学教育实践之路。

    相关新闻
    武义江的健康日记
    全国第二!推广面积近2亿亩!
    校园周边“大扫除”,武义行动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