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这看!老树发新枝的海宁时尚!

潮新闻 共享联盟·海宁 朱文 方天意 张平 编辑 褚晶君2024-09-27 08:43全网传播量712
00:00
00:00

海宁有两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也是两股引领风尚的潮流:一股是钱江潮,另一股就是以皮革、经编、家纺为代表的时尚潮。

传统产业是海宁的根基所在、荣誉所在。在过去,海宁依靠着皮革、家纺、经编的辐射带动,一度拥有“小上海”的美誉;而在当下,海宁正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老树新芽,十里繁花”。

每年国庆前后,皮革服装开始进入销售旺季。这两天,位于经济开发区的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数字工厂里,缝纫机飞转声不停,皮衣的生产制作已经进入尾声。

与传统印象里的皮革企业不同,工人师傅操作的已经不是普通缝纫机,每台上面都配有平板电脑,实时记录着正在加工的皮衣效果图、缝制工艺、加工进度等。

“这套数字化系统运用后,单在生产环节就能降低产品不良率。”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伟祥介绍。在系统监管下,一些不合格产品能被及时发现,从而不会流到下一道环节。

1984年创立的雪豹服饰,是一家中国驰名的皮革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雪豹凭借敏锐的时尚嗅觉,将设计款式同步国内外流行元素,并在全国率先承诺售后保养服务,一时间上海乃至全国名声大噪。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雪豹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2016年,公司科学决策,投资500多万元启动了数字工厂建设,整合了ERP系统、OA系统、MES系统、分销系统等,在进军国际时尚市场迈出关键一步。

“这个数字化工厂建成后,我们产品合格率覆盖到98%以上,综合效率提升了25%-30%。”朱伟祥表示,以前一天大概能做500件衣服,现在能够做到750件到800件左右。

事实上,雪豹服饰建起这个数字工厂,前后花了近8年时间。在雪豹看来,传统企业能保持长盛不衰,秘诀就在于“求变、求创新”。

“技术创新、研发创新、品牌创新,这是我们公司一直在做的。”朱伟祥言语坚定。40年大放异彩,雪豹的“变”,不单是在款式上求变,而是从品牌内涵出发,坚守产品品质、提升服务标准、创新产品设计,才呈现出的美好成果。

都说时尚潮流的来去就像一阵风,许村“马面裙”却从去年持续火到了今年,成为了海宁家纺转型的一枚具象化符号。

走进位于海宁中国家纺城国贸中心的时尚面料创新中心,展厅里放置的一套套时尚国潮女装,诠释着当下最新的纺织流行趋势。一墙之隔的设计办公室里,10多位花型、纹织设计师在电脑前忙碌。

作为马面裙大火背后的推动者,每位设计师平均每天至少设计1-2款新品,平均每天有10多款新品从这里诞生。

“我们每年都会根据市场需求,能够预测到的时尚流行趋势,设计开发出1000多款新产品。”海宁中国家纺城设计总监、时尚面料创新中心负责人贺荣介绍。

四年前,海宁中国家纺城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时尚面料创新中心。三年前,创新中心便着手马面裙面料的研发,设计师改良融合宋锦、元锦、少数民族织锦等各类元素,深受市场欢迎。

如今,他们正以一种“造血”模式,推动海宁家纺产业的创新升级。“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这些传统纹样的产品,它永远不会消亡,永远都会存在,甚至会越来越流行。”

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作为传统产业大市,皮革、经编、家纺产量分别占全国55%、20%、30%左右,依然是海宁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   

今年5月,海宁召开了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海宁的发展路径,绝不是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应在企业与政府的“双向奔赴”中,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为此,海宁出台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33条”政策,专门拿出4.5亿元资金,明确了1000亩地、10万吨标煤等用于传统产业发展。同时,聚焦经编、家纺、袜业等产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大力支持企业对原有装备、生产线、车间等实施数字化绿色化改造。

真金白银的支持,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大的底气。“我们也将持续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要素保障,抓住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不断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渠道,持续扩大海宁时尚产业的品牌力影响力。”市时尚产业中心副主任姜晨辰表示。

钱江大潮与时尚大潮,两潮交汇,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新旧动能转化之间,海宁走出了一条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路径,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