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时光是一种魔法,用斗转星移唤醒山川巨变,那么改革和创新则是打开这个魔法世界大门的钥匙,用一场场实验解锁着时代进步的密码。请跟随我们的魔法钥匙,开启一扇扇“浙里”时空之门,感应浙江大地75年的精彩华章。
时光之语:
75载风华,智启未来。浙江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中国汽车创新的代表,从“制造”到“智造”,吉利用科技赋能时代之变。它与时代共舞,承载着“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的目标,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上个月,浙江宁波前湾新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极氪5G智慧工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员工”——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
它穿行在不同的水流线上也不会迷路,不仅能自主导航,扛起十五公斤的物品更是说走就走,还能与AGV(无人搬运车)协同完成任务。
作为国内首个在汽车工厂全流程执行搬运任务的人形机器人,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训”,它用优秀的表现打开了机器人产业新的旷野。
曾经是流水线工人,如今是人形机器人,吉利的“新员工”们用智慧演绎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奇妙故事,激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新动能。
从“制造”到“智造”,吉利用科技赋能时代之变。
极氪5G智慧工厂迎来了第一位人形机器人“员工” 记者 彭鹏 倪雁强 摄
始于梦想 忠于热爱
走进吉利第一座工厂浙江临海基地,一列列精密的机械臂以优雅的姿态翩翩起舞,仿佛是拥有生命的舞者,精准而高效地穿梭于复杂的汽车零部件之间,执行着自动化焊接的精细任务。
“他们是我们厂的‘新员工’,车身共计4600多个焊点,100%由他们完成。”吉利员工吕义聪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是这一切的参与者、创造者。他说:“这是吉利科技实力的展现,更是我们老员工与‘新员工’并肩作战、共创辉煌的最佳诠释。”
吕义聪近照
恍若隔世,这个从坊间出发、一锤一锤敲出来的汽车品牌,代表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穿越时光,每个吉利人都有关于汽车的梦,是时代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1981年,李书福开了一家照相馆,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1986年,李书福从生产冰箱配件、装潢材料和摩托车等开始,成为制造业创业大军中的一员。1997年,吉利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在台州临海市建立了首个汽车生产基地。同年8月,吉利的第一辆整车下线。1998年,首款量产汽车“豪情”问世。在民企造汽车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那个年代,李书福坚定踏上了造车之路。他最初的梦想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1998年,吉利首款豪情轿车下线
2002年,吕义聪辍学来到台州。1983年出生的吕义聪是安徽滁州人,10岁时父亲去世,没过两年母亲因车祸也不幸离世,成了孤儿的他无奈辍学,投奔远嫁浙江台州的姑姑。
吕义聪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汽车修理铺当学徒。他喜欢收集一些维修置换下来的废零件,一有空就独自琢磨组装。
“心中有热爱,时间就不再漫长。”慢慢地,吕义聪在心里种下了一个“自己完整组装一辆汽车”的梦想种子。在梦想的驱使下,吕义聪顺利应聘吉利集团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
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其中第三条: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吉利造车由此驶向快车道!这辆名为吉利的车,载着“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的目标,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创新变革,开始驶向更远的世界。
“大国工匠”与“精兵强将”
初见吕义聪,他身着吉利标志性的橙蓝相间工作服,笑容中带着几分腼腆,但谈及汽车时,双眼即刻闪烁起耀眼的光芒。
他热情地引领我们参观他们的“新战场”。那是一片仿佛置身于未来梦境般的“未来工厂”。数十台焊接机器人正精准而高效地执行着焊接任务,预拼工位上,两台预拼机器人灵活地挥舞着机械臂,将左右侧围总成精准抓取并与下车体自动化预拼,随后无缝衔接到总拼工位。在这里,上下两层机器人协同作业,仅几十秒的时间,便将上车身与下车身精准定位、焊接,完成了汽车制造中的关键一步——总拼。
车间生产实现机器换人
这些“新员工”做的事情,曾经都需要依靠像吕义聪这样的“老员工”进行操作,这就需要员工对汽车足够了解。
极致源于热爱,正是怀着对汽车的热爱让吕义聪有着异于常人的坚持,一路从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
有人形容吕义聪“脑子里只有汽车”。常常一个人钻进一辆辆成品车研究汽车故障,有时候别人下班了,还傻傻地看着故障车,嘴里念念有词……
凭着对汽车的满腔热忱,吕义聪修炼出“特异技能”:仅用耳朵就能听出40多种汽车异响,通过检查就能排除2000多种汽车故障。
2007年1月,金刚公司承接了284辆出口车订单,时间紧迫。正在这批车即将交付的时候,调试人员发现,有近40辆车在行驶中有异响。
“给我一辆车,我开出去,让我试试看。”吕义聪站了出来,半个小时过后,他胸有成竹地对着专家们说:“是动力转向液壶和发动机怠速控制阀出现了问题。”
大家笑了,连专家会诊都没找出的毛病,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工人仅凭开车途中的听觉,就能如此准确地判断?吕义聪自信地打开机舱,就在那一刻,大家纷纷向他投来钦佩的目光。
吕义聪旧照
那一年,吕义聪还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大赛,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全国第一名,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飞跃。
时代的浪潮迭涌,科技日新月异。流水线上的“老员工”逐渐被挥舞的机械臂取代,这些“新员工”拥有着比人更加精密的技术、更快的效率,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老员工”就必须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吕义聪意识到,自己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和“新员工”们携手并进,共同成为吉利的“精兵强将”。
以匠心筑梦,方不负岁月。如今的吕义聪41岁,已是吉利汽车集团台州基地技术质量总工程师,也是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助理。成了流水线上的“大人物”,先后获得汽车相关创新成果6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机“智”如人 未来已来
“制造业唯有拥抱人工智能,方能更有未来。”如今是“大师”的吕义聪,依然如“小白”般求知探索,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应用。
吉利汽车整车智造线智能生产汽车
吉利人在成长,机器人也在不断进化。那些“新员工”们,逐渐从“铁甲钢拳”变为“智慧双手”,在技术迭代中不断发展完善,以适应更多车间应用场景。
不局限在工业领域,如今在浙江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下,人形机器人已经有了更多可能。
一份由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印发的《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显示,力争到2027年,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达到两万台。
回溯过去,吉利的一呼一吸,都始终与时代在一起。放眼当下,吉利更是用革命性的突破,回馈着时代,彰显着中国自主品牌的实力与未来潜力。
从AI数字底盘技术到银河E5车型的革命性突破;从传统流水线到人形机器人首次进入车间;从造汽车到卫星上天……吉利创新力爆表的背后,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笃实,是之江大地丰沃土壤的滋养。
台州亚欧工厂航拍图
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为破解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烦恼”,多年来,浙江一路翻山越岭,努力跨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这道坡、这道坎。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创历史新高,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到了2024年,浙江更是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中提科创之能,大力探索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纽带的“科教人贯通”模式,以“大人才观”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一次次的创新,一步步的跨越,一轮轮的变革,浙江始终在用心托举。近来,浙江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更是提出到2035年,要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实现更充分、更全面、更先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汽车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吉利用数据,向浙江交上了亮眼的答卷——2024年上半年,吉利实现营业收入达1073亿元,同比增长46.6%,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吉利在全球共有3万余名高水平、国际化工程研发设计人员。
“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如今,作为中国汽车创新的代表,吉利控股集团正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在汽车安全、绿色发展、人机交互、智能驾驶、车载芯片、低轨卫星等前沿科技领域创新变革,推动汽车供应链生态建设,为促进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贡献“吉利力量”。
监制、策划:童杰 丁晓琴
执行:章先清 陈红艳 施安南
技术:蒋齐
记者:余建红 汤晓燕 肖婵
(图片由台州市路桥区委组织部、台州临海市委组织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