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小书桌盲盒⑱|奥斯曼帝国对贸易的态度及贸易航线

    创作者平台 潮客 裴雯2024-09-25 01:01全网传播量1040
    00:00
    00:00

    “巴尔干地区历史研究”在浩浩汤汤的世界史上也是个大命题,若是展开,实是一幅庞大绘卷。《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东南欧(1354—1804年)》则是择其中相对冷门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为切入点,描述了该统治政权的特征、如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崛起,以及该帝国对欧洲的管辖与深远影响。我个人又对全书中“奥斯曼帝国对贸易的态度及贸易航线”一章节尤感兴趣,以下细述。

    直到近期,仍有学者持此观点——地中海贸易的中断实因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但本书著者,知名的巴尔干半岛专家彼得·F.休格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奥斯曼人是注重制造业和贸易发展的,并且将其视为国家经济之本,只是他们“对生产商和贸易商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和征税”。

    究其根源,首先是庞大的拜占庭帝国行将没落时,待兴的奥斯曼帝国眼睁睁看着各种商队和满载货物的船只途径自己统治的领域,最终齐齐通向拜占庭。奥斯曼人怎会不知这些活跃的商业活动,撑起了“拜占庭人似乎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金”的真相。

    其次,与地中海通俗意义上“威尼斯商人”不同的是,奥斯曼帝国将“繁荣昌盛”纳入宗教范畴。按定义而言,此地必须“繁荣昌盛”。民对君层面,“生产性工作不仅被视为一种宗教和公民义务,而且是对统治者忠诚的保证。”君对民层面,苏丹为民创造福祉是纳入法度的。这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的责任,与不断扩张的国家、朝廷及官僚机构的需求相结合,创造了一种迎合经济追求的环境。”例1326年占领布尔萨后,奥斯曼帝国承认被征服城市中手工艺人和商人拥有特权,努力将占领地建成繁荣的制造业和贸易中心,且为之实行匹配的优惠税收政策和行政措施。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东南欧(1354—1804年)》 2024年格致出版社出版。

    涉及城市和贸易中心,就引出当时的“军事和商业干道”的概念。其时主要道路以伊斯坦布尔为起点通向埃迪尔内,又在埃迪尔内分四个方向、五条主线延伸,其中最主要的中央干道是埃迪尔内-普洛夫迪夫-索菲亚-尼什-贝尔格莱德-布达。这条线路既是重要的商业道路,也是主要的军用公路。其他四条线路详见本书。

    正因上述自罗马帝国时代就起用的贸易路线,决定了奥斯曼人对经济活动追求的最后一个原因,即勿论是拜占庭还是奥斯曼,该政权下的重要城市均分布于这些贸易路线上的陆路或水路沿线。有些城市在拜占庭时期已是繁荣的中心城市,延续下来,又顺理成章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根基城市。这是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帝国生发于经济发达地区,帝国施行政策延续发达地的经济兴盛。延续经济发达,即延续帝国命脉。也正是基于以上对贸易活动的追求和正面态度,奥斯曼帝国在东南欧获得大量税收来支撑国家,才有本书中作者所论述的奥斯曼帝国在四百五十年间发生在其他范畴的方方面面。


    ——————————————————————

    周三福利来啦!春风好书盲盒,内含三本春风好书,有作家签名版,也有全新的未拆封版,来试试手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幸运读者吧!

    抽奖链接:点这里

    抽到盲盒的幸运读者,阅读完盲盒里的书籍,也欢迎写一点读后感来我们的晚潮栏目投稿,期待您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