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提质增效、科技赋能,浙江鱼粉持续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潮新闻 记者 周若耶2024-09-24 09:18全网传播量5.8万
    00:00
    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渔业发展向好,对鱼粉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

    作为世界第一鱼粉消费大国,如何在海洋生物资源愈发紧缺的当下,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鱼粉生产变得绿色低碳,也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

    从“粗放加工”到“向绿而行”,浙江的这家鱼粉企业致力于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聚焦提质增效、技术革新,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效应,为破解鱼粉依赖进口等难题、推动产业向精深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统筹资源、提质增效

    发挥行业“压舱石”作用

    从曾经脏、乱、臭的环境行政处罚大户到如今省内外企业争相参观的龙头企业,浙江丰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蜕变正得益于当地对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这其中,统筹资源则是关键。

    低温鱼粉工艺中的闪蒸干燥系统

    董事长张银照介绍,2013年丰宇顺应政府引导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完成对同工业园区6家同行企业的重组,更斥巨资用于优化生产工艺、升级生产和环保设施,打造全新综合生产基地的同时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

    而截至目前,丰宇已成为全国鱼油鱼粉行业十强企业、浙江省农业骨干龙头企业。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张银照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基于目前水产养殖的大环境,产业链上的企业更应该互相合作、共享资源。”张银照表示,国产鱼粉的价格也好、原料鱼收购价也好,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要取得合适的区间才能稳定产业上下游。

    “浙江舟山的渔业资源尤其鲐鲅鱼资源非常不错,每年都会有一定的资源量可用来制作鱼粉。但这样好的资源,我们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张银照说,每年4月中旬,由于还没到“禁渔期”,在鲐鲅进入浙江与福建交界处时,会有大量小鲐鲅鱼被拖网捕捞。

    “这些小鲐鲅鱼仅产出1万多吨的鱼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让它们正常长大再用于生产,鱼粉的产量可以增至8到10吨,最高差不多能翻10倍。”张银照表示,这需要鱼粉企业与渔民间展开积极联动和沟通,“企业尽可能不去收购小鲐鲅鱼的原料,用市场行为让更多小鲐鲅鱼能够抵达舟山一带的海域长大。”

    “将渔业资源统筹好,完全可以每年多出10万吨的鲐鲅鱼粉的供应。”在张银照看来,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平衡国内市场的供需格局,另一方面,这也将更好地推动国内鱼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摆脱对进口鱼粉的依赖,从而起到行业“压舱石”的作用。

    技术革新、科技赋能

    推动行业进步和保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张银照看来,像鱼粉一类资源依赖型产业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围绕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用高品质鱼粉来减少资源浪费、对抗行情波动、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据了解,2016年以来,丰宇累计投资近4亿元用于技术研发,率先在业内推出“酶解+膜分离+低温干燥的先进工艺,并基于此推出多元海味素等系列新产品。

    其中,多元海味素以新鲜优质的鱿鱼内脏、海洋鱼蛋白为原料,不仅诱食效果好、营养丰富,还便于饲料企业储存及添加使用,成功实现了多种功能性海洋生物原料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增效。

    目前,丰宇已联合多家高校及饲料企业开展多品种的养殖功效评估。张银照介绍,根据实验结果显示,1个点的多元海味素在代替2个点的日本级鱼粉的同时,增重、长速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有效控制配方成本并确保养殖效果都有很高的竞争优势。

    “无论是从保护资源角度出发,还是为了帮助行业良性竞争,我们鱼粉企业都要有前瞻性和社会担当,持续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张银照说。

    今年4月,丰宇还启动了新厂浙江英灏格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设。新厂占地面积116亩,投资总额8亿元,预计2026年上半年可以投入使用,计划新增6条生产线,其中4条为低温鱼粉生产线。张银照表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厂将深度开发各类海洋蛋白、海洋藻类等多种海洋生物资源,加工生产天然生物诱食剂、海洋鱼蛋白肽及氨基酸、海藻多糖、海藻酸、海洋酸性寡糖、生物刺激素等海洋功能物质产品;同时,利用生物酶解、低温干燥等新技术,实现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各类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利用率。